2021高考作文指导:审题偏差的成因与对策

2024-11-23 22:2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74人

高考作文审题偏差成因与对策

一、语文作文题分析

语文作文真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这道作文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组关键词:(1)个人与家庭、社会;(2)落差或错位。再整合一下,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问题、三种观点。

一个问题:面对个人预期、家庭期待和社会定位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你有怎样的选择?

三种观点:(1)在个人预期、家庭期待和社会定位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中,个人服从家庭或社会;(2)在个人预期、家庭期待和社会定位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中,个人理想最重要,不必考虑家庭和社会;(3)在个人预期、家庭期待和社会定位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中,平衡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的期待,做出最佳选择。这三个观点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

就本校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审题偏差人数竟高达三分之二,分数集中在36分到39分之间。

二、审题偏差的表现

下面摘录学生写作中的一些片段来说明审题偏差的常见类型。

类型一忽略关键词

例1:我们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既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也为自己而活。因此,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既应坚守自己的选择,也要适度采纳外界的建议,积极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例2: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我们也许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梦想,然而,未来社会也许会赋予我们一个与之相反的身份。妥善处理这种变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之一。

例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个人、家庭、社会这三个维度并不互相独立,而是有所交错。在这些交错中,我们或许会疑惑,会迷惘,从付出与被付出的角度来看,我们个人应当有梦想,且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责任。这些都是我们对这三个维度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这组例子中,学生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但都忽略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落差”“错位”。

类型二 替换关键词

例4:在家庭、社会需要和自我目标产生矛盾时,要坚持自我,不负时代使命。

例5:当个人的梦想与社会的要求产生分歧时,我觉得应优先满足社会的要求。

例6:个人与家庭、社会产生抵抗作用时,我认为我们要肩负使命,坚守初心。

例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但家庭、社会也会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在种种变化之中,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选择自己的人生。

在这组例子中,学生用“矛盾”“分歧”“抵抗”“变化”等词替换了“落差”“错位”,这些替换词汇与原题关键词含义有差异,“落差”“错位”的近义词应该是“差异”。一旦替换关键词,写作的走向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类型三

改变话题

例8: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我们应明确自己的定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坚定的理想,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所以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坚持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内心中最殷切的希望和最迫切的追求,是一个人灵魂的化身。抛弃理想,无异于行尸走肉。

例9:现实与理想,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落差。面对这些落差,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例10:人在一生中总要饰演不同的角色,我们也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落差,如家庭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面对落差,许多人会因此彷徨、恐惧……

在这组例子中,学生直接将话题变成了“理想与现实”。

三、探究根源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审题偏差呢?学生自我分析如下。

审题偏差类型一的学生說:作文题结尾才提到“落差”“错位”,以为不重要,因而忽略。审题偏差类型二的学生说:“落差”会引发矛盾,因而用矛盾代替落差、错位。审题偏差类型三的学生说:“理想”概念由材料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引申而出,“现实”一词由“社会”引申而出,因而将话题确立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根据上述说法,学生出现审题偏差的表层原因是忽略了材料的整体性、概念不清、过度联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其实出现审题偏差还有深层原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进心理学上的两个概念。

建构主义心理学提出“前概念”的概念,认为学习者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 头脑中已有一定的原有认识和对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前概念”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可以帮助我们将新老知识结合,从而化出新知识;其消极性在于,容易受老知识束缚,不了解新知识的“新”在何处,混淆新老知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而言,上述三种审题偏差,都与“前概念”有关。审题偏差类型一中,学生为何忽略关键词?那是因为对“落差”“错位”两个概念不理解,而对“个人与家庭、社会”这个话题比较熟悉;审题偏差类型二中,替换关键词是因为这些关键词陌生,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个熟悉的词汇来替换;审题偏差类型三种,将话题转换为“现实与理想”,是因为“现实与理想”是中学阶段经常出现的话题。这些审题偏差都与“前概念”的消极作用有关。在高中教材中,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也提到这个问题:“联想起于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是因为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朱光潜称之为“套板反应”。

正是在“前概念”和“套板反应”的作用下,学生才习惯于拿已有的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去应对眼前的作文题,这就是出现审题偏差的深层原因。

四、应对措施

如何克服“前概念”的消极影响呢?有以下两条措施。

(一)在意识层面,应强化以作文题为原点的意识,就题论题,因问而答。

为何强调在意识层面要“强化以作文题为原点的意识”呢?因为考生在面对高考真题之前,往往做过相近而又有极大差异的作文题,不少学生往往只看到两道作文题的相似性而忽略了差异性,这是审题大忌。如2020年浙江高考之前,某地区考前适应性试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代与代之间的理性认知是多代共进的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评断,往往狭隘;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评议,也常常失之偏颇。

针对代际认知的这种现状,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模拟题的“代际认知”差异与浙江卷的“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落差与错位”有相同之处;但是模拟题规定了“代际认知”的“狭隘”“偏颇”,呼唤“理性认知”,这与浙江卷的“人生坐标”“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完全是两个话题。如果考生只看到相似点,而在正式高考之际照搬照抄,必然会离题偏题。事实上,根据高考试卷防止重题的命题机制,高考作文题不可能与模拟题一模一样。因此,考生审题时看到有点熟悉的话题,要特别警惕,注意仔细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在措施层面,应根据作文题的逻辑关系,画出关键词,而不是“想出”关键词。

作文考试主要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考学生阅读作文题的能力,命题者在作文题中已经明确告诉考生作文意图,并提供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汇,考生只需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就不会离题。下面举学生审题偏差较为突出的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例。

高考作文真题: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作文题由两个语段构成。第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讲一般抽象意义上“门与路”的辩证关系;第二段落实到“大学的”这个定语上,讲“大学的门与路”,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第二段材料对第一段材料是限制而非补充也非举例。因此,本作文的关键词是“大学的门与路”,这贴近高考考生的现实。但在高考实际中,不少考生认为这两段是主次关系,第二段是为具体解说第一段而存在的,因此将关键词确定为“门与路”,且不少同学找到的关键词过于丰富,“学习、探索、创造”都纳入其中,造成重心不突出。根據当年的评卷标准,没有紧扣“大学的门与路”而写的作文,都做偏题处理,分数上降一个等级。

审题没有审好,再好的写作水平也无用武之地。审题、文体、思想深度、语言是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审题是否偏差,是作文评分的起始点。所以,一定要做好审题工作,为我们的作文开一个好头。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