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以中国在过去被割让、租借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创作的组诗作品。
1842年8月29日,由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英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以及鸭脷洲割让给了英国,后来又通过《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将九龙半岛以及新界租借给了英国。
虽然条约明确是将香港岛以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可新中国成立以后,拒不接受这些晚清时期清政府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是归属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要求英政府归还包括九龙、新界在内的香港所有的领土。
自渡江战役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江南国民党军,深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已经挺进深圳罗湖桥头,距离香港也仅有一河之隔。
当时英军在香港驻军有3万多兵力,还拥有空军以及装甲部队,虽然拥有较强的实力,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在兵力上的优势,加上连续取得的胜利,气势正盛,一旦开战,我军就能很快的收复香港。即便是不开战,以当时香港在物资上对大陆的依赖,我军只要切断内地物资的供应,香港就会陷入物资匮乏当中。
就连香港港督葛量洪也认为坚守香港毫无意义,并已经准备好要随时撤离,他在给英政府的报告中提到:
坚守香港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异于以卵击石,且必定付出十分不必要的伤亡。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毛主席却及时地做出了决断,命令停止进攻香港。
毛主席的想法是:“香港先不着急收回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收回来一个更加强大的香港,再者说,香港问题就交给年轻人来干!”
不仅如此,1963年香港陷入缺水的困境,700万市民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总理于1963年6月10日批复了《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决定引东江水入香港,并将该工程列入国家计划,供水部门从国家领到了3800多万援外转款,彻底改变了香港无水可用的困境。
虽然在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何要下达这道命令,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无疑却是相当高明的一个决定,除了在外交上留下了转圜的余地外,也保护了香港市民的安全,毕竟香港市民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随着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香港回归也正式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英国的“铁娘子”顶不过中国的“钢铁公司”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这一次她来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香港主权问题的归属。
就从英国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绝不希望放弃对香港,毕竟作为一个国际金融的大城市,香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撒切尔夫人当然想谋求对香港的长远通知,并且这一次访华,撒切尔夫人也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自信一定可以说服中国。
需要指出的是,撒切尔夫人这一次是第二次访华,第一次访华是在1977年,当时她是以反对党领袖访问中国的,而这一次访华,撒切尔夫人是携马岛大胜的心理优势访华的,就是为了在谈判中取得先手的优势。
会谈开始以后,撒切尔夫人气势汹汹,提到了在清政府时期所签署的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
不过让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的是,自9月26日首次会面,邓小平就用一句话将她噎住了:
“香港回归是必然的,国家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第一次会谈的结果,双方并没有谈出一个所以然,双方也只是抛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不过在会谈中,双方都一致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必须收复香港。
撒切尔夫人一切的精心准备,在邓小平面前无力施展,有人说“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邓小平绵里藏针”,精神恍惚的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一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对于撒切尔夫人摔跤这一经典场面,成为后来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为此衍生出了无限的揣测。
中国一贯是礼仪之邦,撒切尔夫人摔跤这一经典场景,我们没有在新闻里面留下这个镜头。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后来在回忆录里说道:那天晚上到钓鱼台宾馆,撒切尔夫人就对他说:“他(邓小平)这个人好冷酷无情呀!”
英国的“铁娘子”顶不过中国的“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外号铁娘子,而邓小平钢铁公司的绰号,则是毛主席送的。
撒切尔夫人后来形容与邓小平这次会谈描述为“生硬粗暴”,不过撒切尔夫人也确实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假如能就香港的管理权做出令人满意的安排,她可以考虑向议会提出有关主权问题的建议。因此双方应当通过外交渠道开始谈判,寻求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
即便是中方强烈认为,香港主权问题不容商榷,可事实上英国在后来的多轮谈判中,仍然不想放弃对香港的管辖。
撒切尔夫人访华以后,中英谈判一度被推迟,因中方一开始就强调,谈判必须是建立在中国1997年收复香港,而撒切尔夫人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件。中方于1983年2月告知英方:中方有关1997年后香港政策的单方面方案草稿已接近完成。实际上假如不谈判,中方将在1984年9月宣布它自己的香港前途方案。
另外在前几轮额谈判中,英方还抛出了一个所谓的变通方案,即“以主权换治权”。
也就是说英方承认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却要中方接受由英国人继续治理香港,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中提到:“英国想用主权换治权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邓小平同时提出:“希望撒切尔首相与英国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因为任何事也阻挡不了中国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
也由于中方坚持一贯的主张,英国也不得不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谈判也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结束后抵达香港,并在香港宣布:“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北京草签了有关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中国对香港驻军,表现的主要形式是驻军”
有关驻军问题,其实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撒切尔夫人会面时就已经谈到了。
“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
有关驻军的问题,也是中英谈判过程中,涉及到有关主权问题中最复杂的一项事宜。
1984年,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了第14轮谈判,就驻军问题双方再度发生争执,英方甚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反对中国这一合力要求,这些理由在我们今天看来颇有些滑稽可笑。
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邓小平看到这份报告以后,在驻军问题旁边做了一条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专门谈到了驻军问题,英外交大臣杰弗里毫不犹豫的坚持自己反对中国驻军香港的立场:“中国有责任保卫香港,但不见得非驻军不可。只是遇到外部危险时,才由中央政府派兵去香港。”
邓小平反驳道:“一九九七年后,我们派一支小部队去香港。这不仅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来说,更大的好处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不过也因为驻军这一问题,后来还险些出现纰漏,邓小平为此在5月25日会见港澳地区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的时候,再一次的强调了驻军问题:“既然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驻军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指出:“我讲过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除了在香港驻军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在香港驻军还有一个作用,可以防止动乱。那些想搞动乱的人,知道香港有中国军队,他就要考虑。即使有了动乱,也能及时解决。”
1986年4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查济民时,再一次强调了驻军问题:“驻军是体现国家主权,是个安定因素。不要以为香港不会发生动乱。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派军队,问题就严重了。有点象征性的军队,就可以防止爆发动乱。”
驻军问题,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国家主权上的考虑,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也是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领土的需要。
邓小平审阅《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在文稿中清晰地指出“当时谈判谈得很细,谈到驻军的问题。我说,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表现的形式主要是驻军”。
最终在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中,清晰明确了中国将在香港驻军。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中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自1993年开始,解放军驻港部队在香港组建,驻港部队的构成都是由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如井冈山时期的红一团,长征时期的大渡河连等等英雄部队。
1997年4月21日到5月30日,驻港部队提前派了三批196人组成的先遣部队提前进入香港,为解放军7月1日正式进驻香港做充足准备。
1997年6月30日上午10时10分,中央军事委员会向驻港部队发出命令,于7月1日0时开始履行香港防务职责。
6月30日晚23时59分,中英两军在威尔士军营进行了防务以及军营的交接仪式,驻港部队中校谭善爱对英军艾利斯中校宣布:“艾利斯中校,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7月1日零时零分,驻港部队在军营升起了中国国旗,驻港部队正式接管了香港的防务工作。
“英军如拖延,部队就开进香港,一锤子砸死”
1992年10月,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将一份解放军进香港的方案送到了邓小平桌案前。邓小平看后,并没有特别满意,只在文件上批了两个字“软了”。
邓小平后来解释:第一、军队接受香港只有和平接收方案,没有武力接收方案,不行;第二、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收回,不管英方用什么借口拖延,如果出现拖延回归的情况,部队就开进香港,一锤子砸死。
之前我们也谈到了,在八十年代初,英国打赢了马岛战争,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
马岛的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这是一座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马岛的发现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虽然是英国人最先在该岛上建立了居民点,但后来却被西班牙人赶跑了(第二年英国人以战争威胁又恢复了马岛的前哨基地,1774年撤离),不仅如此西班牙人还买下了法国人在岛上的居民点,19世纪阿根廷独立以后,宣布继承了西班牙在马岛上的主权。
英国人虽然后来撤离了马岛,却始终坚持马岛的主权在他们那里。后来驱逐了阿根廷在岛上的官员以后,堂而皇之地将该岛据为己有,阿根廷始终表示反对,二战结束以后,马岛的归属问题被提交到了联合国。在联合国的调停下,英国、阿根廷就马岛的归属问题展开谈判,一直到80年代,始终无法达成一致认识。
1981年,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600%,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阿根廷政府希望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对外作战,来转移国内矛盾,他们选中了与英国有争议的马岛。
由于英国对于这一危险信号一开始并不重视,所以导致了阿根廷军队很快登上了马岛,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宣布占领马岛。
英国方面在表示震惊的同时,通过外交手段予以谴责,与此同时也派出了军队,马岛战争就此爆发。
事实上这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证明了英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系列的作战中阿根廷军队虽然不能说不堪一击,但相比于英军来说,双方的实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一战也加强了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保守党,并帮助她所在的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是携有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来的,面对中国始终坚持对香港的主权,撒切尔夫人毫不避讳的直言:“英国在马岛刚打了大胜仗,如果需要英国军队可以开赴太平洋,以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归英国所有。”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邓小平毫无惧色,直接回应道:“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中国人的强硬态度远超撒切尔夫人的预料,她万万没想到,与中国的谈判会陷入如此境地,撒切尔夫人也只好表示,愿意好好考虑香港回归中国的问题。
两人会谈结束之前,邓小平还隐晦地表示:“时间不允许中方再等了,如果香港出现连港府都难以控制的大波动,那么,中方会考虑其他方式收回香港。”
也因中方坚持香港主权问题这一底线,这才促成的香港最终回到祖国的这一盛事,也宣告了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百年前的中国,而是已经彻彻底底的站了起来。
香港回归主权交接仪式当天,一直都在下雨,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想,不同心境的人会由此产生不同的感受。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觉得这场大雨畅快淋漓,将中国的百年耻辱洗涤干净,使香港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