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就是摒弃课堂上花里胡哨的东西,简简单单的教学。它是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教学过程,具有自然、真实、尊重、乐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特点。
一、常态课应是“自然”的课
“自然”的课,是指朴素的、平实的课,是指撕掉伪装、剔除浮华的课,也是绿色,无污染的课。它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装腔作势,没有虚张声势。“自然”的课,是顺应学习主体本性和学习内容本质,是遵循教师教学风格,尊重学生差异与个性的课。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只有八个字的假定——顺其自然,因其固有。不顺其自然是戕害,不因其固有则徒然。”可见,“自然”的课,应尽显素颜之美,尽扬淳朴之风,尽展本性之长。课堂上,粉笔有其作用,平板有其价值。何时使用什么教学器材,开展各种活动,应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进展状况决定的,这样的课,犹如原野之风,清新怡人,又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二、常态课应是“真实”的课
“真实”的课,一指教育教学目标的真实,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成长;二指师生情感的真实,教师真实情感的投入,用真心换真心,真情出真情。在这种情感熏染下的学生,也定会是真实的,诚挚的。由于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的场所,是师生对话交流,情感交融的过程。三指教育教学过程的真实。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交流互动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课堂上,如学生好奇心强,是善于询问的,倘若课堂上学生没有疑问,则不真实;同时,教室又是出错的场所,由于学生多方面的原因,如理解不深入、练习粗心,都可能出错,倘若完全正确,则不真实;若课堂上出现意外,而这恰是难得的资源,倘若教师仍按照教案施教,则是不真实。而真实的课,应该是常态的课,也应该是生成的课,还应该是开放的课。
三、常态课应是“尊重”的课
常态课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的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首先是“尊重”,即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否则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想法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与评价学生,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为此,常态课体现“尊重”的课,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常态课应是“乐学”的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个主题。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组织各种有益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新知的形成过程。
常态课上学生学习所受的限制应该较少,课堂可能会出现童心飞扬、人性彰显的场景。同时,教师应灵活应变、适时介入,采用抛砖引玉,激起学生情感的层层涟漪,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去解决,在交流互动中,学生彼此沟通、相互理解,也往往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常态课也应呈现出学生“乐学”的特点,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常态课应是“有效”的课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的课堂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凸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那么,如何上好常态课,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二要精心设计教案,情境创设,新课引入,活动组织,以及练习设计等;三要灵活驾驭课堂,认真筛选学生提出问题,依据课堂生成情况,灵活调控教学流程。四要认真设计课堂练习,练习设计做到有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与拓展性。五要激励与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能认真地落实以上五个方面,常态课教学一定是有效的课。
总之,让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就是要返璞归真,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少一些花哨,少一些造作,少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少一些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从而让课堂更加实在一些、朴实一些、真实一些;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一点,使教学效率更高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