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作要过语言关

2024-11-23 15:2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50人

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作要过语言关

张晓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家需要通过载体来艺术地表现生活,画家用线条和色彩作载体,作曲家用音符作载体,而作家是用语言来作载体的。所以,写作首先要过语言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就是他的第二张脸。美的脸各有各的美,美的语言也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古人评价几位散文大师的语言特点,所谓的“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但也有共同点:准确、干净、生动、鲜活。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但年轻时文稿常被编辑改动,他深感头疼。某次,他把书稿送出版社后,在旁标明:“改我一字,男盗女娼。”优秀的作家的语言,确实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更改一个字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当然,这不是说,写作时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作家遣词造句的准确,是长期、大量阅读的结果,是平时训练、琢磨的结果,跟唱戏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的道理。


好的语言应该干净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语法上,都不能有丝毫纰漏,来不得半点含糊。可有可无的虚词一律删去,无关的修饰一律略去。像一个人一样,看起来清清爽爽,多好。最见作者功力的是把语言写生动,绘景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人要有如见其人的效果,状物要有栩栩如生的追求。


好的语言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也绝对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从哪里学?途径有三个。

从经典作品中学习,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留下来很多精练、传神的句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新文化运动以后,自由诗兴起,也出现了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诗歌是最能领风气之先的文学样式,因为它短小,讲意境,对语言的要求更高。


向民间学习。语言可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我们写作用的是书面语言,但这并不妨碍去向口头语言汲取营养。连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更何况是天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呢?我们身边,尤其是农村,有很多不识多少字,但很会讲故事,很会讲理的老人。他们的语言既有地方特色,也有时代色彩,诙谐幽默,鲜活生动。我们日常使用的歇后语和俗语就来自民间;戏曲、相声、快板、评书也来自民间,并且走上大雅之堂,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著名作家赵树理就非常善于向民间学习。我们也要留意身边那些谈话风趣的人,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我有个同事,有一天说了一句歇后语,把我“雷”到了:小秃长着连面胡——旱涝不均。这样的语言,你上哪儿找去?


向网络学习新潮语言。语言最忌陈旧和俗气。网络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思维活跃,叛逆性强,善于颠覆传统,打破陈规,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运用一些网络新词,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充满着活力。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