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烘托”和“渲染”,描写角度是重点

2024-11-23 12:02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2836人

区分烘托和渲染,最本质的是要看是侧面描写还是正面描写。烘托主要通过对所要描写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从侧面着笔,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一般通过与被烘托物相关的多种意象来实现,白居易就擅长用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凄清愁苦。《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悲凉孤寂的画面,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凄楚、感伤和怅惘的意绪。渲染则是指在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之某一方面更加突出形象,因此多为正面描写。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正面直接描摹,突出胡天八月飞雪之大、之白,这就是渲染。同样,杜甫的《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六个特写镜头,写登高之见闻,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在古诗中,烘托、渲染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因此我们在区分这两种手法时,要弄清楚描写对象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渲染手法中,所描写的中心属于所要表达的事物,是所要表达事物的一部分;而烘托手法中,所描写的意象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没有从属关系。

最后,正确认识烘托和渲染两种手法,在解析诗歌的时候还要把握好它们的相对性。在一段描写里,对描写中心的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相同。如《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如果将描写中心理解为环境的话,那么这两句就是渲染出了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而如果将描写中心理解为乐曲的话,那么这两句就是烘托出了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和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同样,在一篇作品中,分析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墨重彩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下文写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在高考中,如果是直接考查这一知识点,那么首先要读准题目中所给的描写中心。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第8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所指定的描写中心就是梅花,因此根据诗歌前两联的环境描写可知,这是从侧面对梅花进行烘托,而颈联和尾联则是诗人对梅花情感的渲染,所以明确作者是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如果高考题将这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一起考查,那么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第22题:“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词的上片“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主要描写了乐曲的演奏者,渲染了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和乐曲旋律的高雅等,是对乐曲的直接描写。而下片“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是对景色的渲染,还有听者的感受对乐曲的烘托,是从侧面描写琵琶演奏的。

最后,在解析或者辨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烘托和渲染的相对性,回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全局是烘托,局部是渲染,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卜算子》:“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题目要求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考查炼字的同时也考查手法。“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这使行云也充满湿气且显得厚重凝滞,渲染了环境的潮湿、阴冷,烘托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而“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渲染了水面雾气之重,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