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中学化学知识点:结晶

2025-01-05 12:3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935人

在化学里面,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教师教育网根据中学化学的考试内容要求,整理了中学化学结晶的相关知识点,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结晶的定义

1.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

2.晶体,即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而形成的固体。也叫结晶体。

二、结晶的方法

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1.蒸发结晶

(1)原理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2)实验过程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2.降温结晶

(1)原理

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

(2)实验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在化学上,结晶还是有很多的应用价值的,如通过结晶形成的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其价值远远高出通过冶炼获得的金、银、铜。希望上面对结晶知识的整理,能很好的帮助考生们对此知识的巩固学习。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