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

2024-11-23 18:5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83人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在中考语文中属于常见题型。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较高,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哪些语句是重要语句】

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

二、【理解句子题两类题型】

1是句子的含义理解。

2是句子的作用理解。

【考查实质】

一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二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语境义的理解:

一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方法一:找关键词

词语本义以及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词句蕴含的情感。也就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答题。

答题模板:运用……的词语,准确/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表达了……的感情。


方法二: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解题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分析文中是哪里使用、怎样使用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化:

形式(修辞格)+内容(如何运用的)+情感

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强调了/突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的感情。


方法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分析句子的作用和意义

(一)位于文章的开头

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

4、点明主旨。

(三)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3、卒章显志。


方法四:从分析表达的感情、主旨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将筛选出的文中的信息,含有的比喻义、语境义、引申义,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进行整合,才能使答案要点全面。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写了……的内容,蕴含……的哲理/饱含……的思想感情,给人……的启示。


方法五:从分析句子的描写方法入手

1.人物描写角度:运用……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或心情,表现了……的品质或感情。

2.细节描写角度:运用细节描写,通过运用……词语,写出了……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感情或特点。

3.景物描写角度:运用……的感官,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或特点,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4.场面描写角度:运用场面描写,通过描写……场面,表现人物……的感情或特点。

方法六:从句式角度分析

这是一个**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重复或回环句:反复强调,加强气势。

长短或整散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对称句:引人注意,句式整齐。

方法七: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感情,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感情。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方法八: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事物或人物……的感情或特点,突出强调了……,起到了……的作用。

至于表现手法,这是一个大知识点。下次再说。

例题: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作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


2.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作答本题,要从几个概念着手。首先是“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她”,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再次是“越来越远”,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最后是“越来越近”,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

答案:“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