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才能出精品。材料的高度和深度是相互相成的,只讲高度材料容易大而空,只讲深度材料立不下来。前面老王在《写材料如何提升思想高度,“大笔杆”秘不外传的八招,值得收藏》一文中,就如何提升材料的思想高度进行了探讨,下面就如何发掘材料的深度谈几点技巧,全是干货,值得收藏。
一是学得深才能写得深。写材料要有深度,必须思想有深度,那就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我们经常讲要学、思、践、悟,学就是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讲话、会议及相关理论文章等。不仅要学习,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实际、单位实际去思考领悟。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如果只是一味学习而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就不能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就是死读书、书呆子;但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也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与思结合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是孔子讲过了2500年,我们今天学习还是习惯于念念文件,而不是深入实际去学;或者凭着经验办事,而不善于汲取更高的智慧,这实在愧对孔夫子老先生的教诲。
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写材料要有深度,就要深入挖掘,而不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如何进行深入发掘?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像剥洋葱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比如:“为什么要搞乡村振兴”、“为什么说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为什么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把这些“为什么”回答好了,文章就自然深入进去了。
三是“一具体就深入”。具体化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深入是具体的前提,具体是深入的体现,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才能深入了解实践的复杂所在,才能深刻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常说:“一具体就深入”,写材料也是如此,要写具体、写实情,才能写得深入。一方面,调查研究要实,我们常常有这种体会,坐在办公室里脑袋空空如也,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而一到现场一抓“一大把”,思路自然就出来了;另一方面,阐述问题要实,不是只停留在宏观政策理论层面,不能照抄照搬,当个“传声筒”,而要写出具体的做法、问题、事例、措施等,材料就显得深入了。
四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推进工作深入的重要方法。写材料也是如此,要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提得越多、解决越多,材料就开掘越深、越有分量。有的同志写材料时不敢触及问题,或者是对工作思考不多,或者是对问题研究不透,或者是害怕问题过于敏感,写材料绕着矛盾走,或是从表面轻轻划过,写出的材料就轻飘飘的,缺乏厚重感。
五是多方面地进行比较。比较是衡量辨别事物高下异同的有效方法,要知好不好,就得比一比,通过比较能够把事情说得更直观、更清楚、更透彻。写材料经常用到比较的方法,通过纵向、横向、正向、反向等多角度的比较,能够把问题阐述得更深入更明白。比如:讲一项工作业绩,把它与周边地区排名比一比,成绩就凸显出来;讲一项经济指标,把它与上年同期比一比,增幅就出来了;讲一个地区的变化,把它与以前的面貌比一比,对比反差就出来了。撰写材料用不用比较的方法,材料的深度往往大不一样。
六是适当运用设问句。设问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明知故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写材料时适当运用设问,能够引导启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而增强材料要表达的思想。设问可用作标题,例如:《“限购令”纷纷出台 地产股逆市飘红(引题) 楼市“刹车”为何变身股市“油门”?(主题)》,《人造肉饼 明年问世(引题) 你敢吃吗?(主题)》。现在网上爆文标题较长,运用设问式标题就更多了。设问可用在材料开头,许多调研报告开头常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出正文,引导读者思路。设问也可用作文章小标题,用标题提出问题,正文解答问题。设问还可采取连用的形式,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七是对工作要有研究。材料要写得深,必须要钻得深,许多“大笔杆”都是单位的行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擅长写综合类材料的写手,对单位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有所了解,并且广泛收集掌握相关素材,写作时才能手到擒来。擅长写专业类材料的写手,必须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有长期的理论和经验积累,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专业文章。
八是要学一点辩证法。写材料要有深度,要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提高思维的层次和水平。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撇开枝节抓根本,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