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业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王公大臣仓皇逃往西安,途径山西临猗。由于这次出逃是件奇耻大辱的事,清史中记载很少。但在临猗民间却流传着很多与此行有关的传说。
李氏镖局受敕封
据传慈禧逃往西安时,不是由清御林军护送,而是找了一家民间镖局,这家镖局即北京当时最有势力的李氏镖局。
为什么会如此安排呢?慈禧的考虑是:一来御林军护送太过显眼;二来当时的清军很腐败,许多士兵抽大麻,战斗力很差。
李氏镖局的前身是山西平遥镖局,在沧州和山西一带的威名很大,而慈禧的出逃路线,就是这条路线。由他们护送,一路熟门熟路,知道如何逃过外国追兵,也不用担心会有绿林好汉沿路打劫。因为镖局平时常与绿林人物打交道,懂得江湖上的行话,黑白两道都熟悉,地缘关系也好。因此,相对比较安全。
镖局一路上将慈禧照顾得妥妥贴贴,非常周到。为了显示慈禧的尊贵身份,他们把慈禧的轿子用黄布装饰,并在轿子里点了一种特殊的熏香,使得慈禧在轿子里如厕后也不觉得臭。还一路上四处招募侍女,经过严格训练后安排伺候慈禧。这原本是逃难的,却搞得像旅行一样,不得不说李氏镖局太“专业”了!
在李氏镖局贴心的护送下,慈禧一行人平安到达太原。但没住几天,慈禧就觉得这地方穷乡僻壤住不惯,又让李氏镖局继续护送自己到西安。
沿途路上还算平安,好在并未出事。慈禧认为,这完全是李氏镖局的功劳。因而,大加赞赏,特封其为“天下第一镖局”。
祁任暖被获题赠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要通道,亦称官道。清代,今山西临猗是京蜀往来大官道的必经之地。京蜀大官道从北京保定、正定西折,由井陆进入山西,经平定、寿阳、榆次折西,再经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洪洞、临汾、闻喜、安邑、临晋、永济至潼关,继而通往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山西境内沿路设有驿站125个,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原临晋樊桥站,便是当时北京至西安官道上古河东的重要驿站之一。
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时,由安邑进入猗氏,曾在牛杜商务会馆小憩,四方臣民,纷至朝拜。牛杜这个明清以来早已繁荣的古镇,因此而更负盛名。
慈禧原本要在樊桥站过夜,但由香落走到嵋阳祁任时,已近黄昏,天色骤变,风雨交加,不得已只好下榻于该村一户姓王的富商人家。户主年轻时,开办私塾,晚年和儿子经营被褥缝制作坊。听说京城贵人前来投宿,自是十分高兴,忙吩咐下人热情款待,并将作坊内最高档次的被褥拿来让客人住。老佛爷由于一路颠簸加之不忘批阅奏章,好久也未睡过一夜好觉。当晚来到王家, 她下铺麒麟褥,上盖龙凤被,竟一觉睡到大天亮。王府被褥的质感不仅使她非常欣赏,而且被褥的神奇功效还治好了老佛爷的失眠症,这使她深感好奇,乘兴为老主人的作坊题写了“广盛源”三个大字。“广”,即备受欢迎,前景广阔;“盛”,即传承发扬,兴盛发达;“源”,即田园沃土,滋润万物。其意是说:广盛源的棉被,采天地精华,享人间温暖,盖棉被还是纯生态的好。
辛亥革命前后,广盛源的被褥制作坊曾一度繁荣昌盛,畅销市场。改革开放后,王氏后人邸小梅将该老字号重新注册挂牌,“广盛源”棉被制作有限公司在继承传统、创新开拓、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营生产,取得很大发展。其生产的被褥因绿色环保,纯生态、透气性强、杀菌抑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太原、西安、青海、北京、上海和美国等地。
更名“下任”赐“嵋阳”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慈禧太后一行开始经嵋阳向临晋县衙前行。
嵋阳,位于猗氏县城西南十公里处。据传古时由夏、仁两姓建村,因地处交通要道,后逐渐繁荣,故名夏仁街。夏仁街原为古解城的属地,秦之前由原猗氏管辖,汉之后为解县,其县治所在地在今庙上乡的城西、城东村之间。北魏时,撤解县分南、北解,北解县治所移至桑泉(今临晋镇)。当地官员、名流和乡民,一时感到失落、不平和怨恨,故将夏仁街戏称为“下任街”。下任街之东的夏晁村(1980年从该村取沙出土的唐三彩上曾署有夏晁村的字样)亦随之更名为“下朝”村。
据传慈禧一行来到下任街时,曾驻足问道:“此何地也?”有乡民答曰:“下任街”。老佛爷本想讨一句“古解县”的吉利,听到的却偏偏是句不祥的咒语,顿感扫兴和不悦。她环顾四周,凝望着北边那巍巍的峨嵋岭,东边那旭日初升的太阳,随口道:“还是叫个嵋阳镇吧!”(岭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一个“阳”字,道出了千百年来黎民百姓对古解县的温暖记忆和依恋之情。大家当场高呼:“老佛爷高明”!称赞她为该地起了个好名字。
后来,猗氏、临晋两县为分享“老佛爷”的这份恩赐,特意在嵋阳镇西关大佛寺门口官道旁立了“猗氏”、“临晋”两块介碑,西关以西属临晋县管辖,西门外城壕之东为猗氏县管辖。自古以来,国与国之间有介石,邻里连畔种地阡陌之间有介石,还从未见过在一个村镇的中间竟立有两块介石,一个完整的村庄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
驻跸临晋两“破例”
临晋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至清光绪时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临晋自古为兵家战略要地,隔秦称塞,汉称临晋关,唐改蒲津关,宋为大庆关。又因地近蒲州,与陕西隔河相望,距潼关不到一百四十华里,自古为秦晋交通之咽喉。《松窗攀语》一书曰:“在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笔下,临晋‘富庶尤其甚,商贾争趋’,是个商业非常发达的城镇。”
临晋县衙甬道东侧原建有寅宾馆,用以招待宾客。有记载,慈禧太后来到临晋时曾下榻与此。宏伟的县衙(时称“小北京”“小故宫”),繁华的小镇,吸引了皇家的目光。离京以来,慈禧在沿途州县一般只停留一天,而在这里却“破例”驻跸了整整两天。
慈禧太后奢侈腐化的宫廷生活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据金易所写的《宫女谈往录》记载,曾经在储秀宫侍奉过慈禧八年之久的老宫女何荣儿说,慈禧吃饭(宫里叫用膳),每次一百二十样菜,外加几样时鲜。为慈禧做饭的厨房叫“寿膳房”,在寿膳房里,“大约有三百多人,一百多个炉灶”为她做饭服务。菜摆全了以后,侍膳的老太监喊一声“膳齐!”方请太后入坐。太后用眼睛看哪一个菜,侍膳老太监就把这个菜往太后身边挪,用羹匙给太后舀进布碟里。但不论爱吃哪个菜,都不能再舀第三匙,那是老规矩。谁要说太后爱吃什么菜,就会被斩首,因为这不许任何人知道。
民间俗语云:“帝王一席饭,百姓半年粮。”慈禧在临晋县衙小住期间,知县每日精心供奉餐饭,自不待说。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这次自己却带头破例违规,对餐桌上的美食酱玉瓜和鲜果江石榴大加赞赏,这使临晋的特产从此驰名山陕,公元1915年,酱玉瓜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一举荣获了金奖。
傅家运煤获重奖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自庚子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仓皇逃离京城,经过四十四天的长途跋涉于九月四日来到西安,先后驻跸在由陕甘总督府和陕西巡抚衙门改建的行宫里。
傅作义的父亲傅庆泰,常年在黄河上做运煤生意。太后和皇上的到来,使他看到了难得的商机,决心比往年冬天多运几倍煤炭到西安城。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他先是从和自己平时有过交往的祥和、永泰、惠民三个晋南人开的盐号,借了四百两银子,接着又用他在西安炭市街开设的商号和草滩炭厂作抵押,从秦丰官银号借贷了三百两银子。然后在春节前的三个多月里,在禹门口和西安之间来回奔波。
这一年西安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农历十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古都西安便矗立在纷纷扬扬的雪花里。两天后雪停了,接着五天又刮起了西北风。“冬至”那天,又是一场暴风雪来袭,整个西安城变成了一个银色的世界。
恶劣的天气逼得太监们把太后和皇上行宫里的炉火生得更旺,迫使西安各个衙门和商号加大了对煤炭的采购量。往年西安一个冬天需要煤炭三千万斤,这年用煤量却急剧增长,市场上许多煤炭商号到十一月便脱销了。一时间西安煤炭价格飞涨,到腊月初炭价已经涨了两倍多。
为了保证“两宫”和护驾队伍的取暖用煤,太监李莲英严令陕西巡抚衙门立即派出官员到潼关至西安的渭河上收购煤炭。由于这次办的是“皇差”,这些官员们便格外狐假虎威,他们常常强行没收商人们的煤炭,中饱私囊,煤商们对这些贪官污吏畏之如虎,纷纷将运炭的船舶停靠在潼关以北山西水域一侧,不敢进入陕西境内。
傅庆泰看到这种情况,便将城北渭河草滩炭厂和西安炭市街商号的存煤全部卖给皇家,获得了皇家和陕西巡抚衙门官员的赞赏,并由此和官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接着,傅庆泰又日夜兼程,到禹门口和潼关之间河道的山西一侧,收购了三百多船煤运抵西安卖出,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傅庆泰因贩运煤炭,最终解决了古都西安的取暖危机,事后受到西太后重奖,特赐偿银三十万两。傅家因此而成为原荣河县之“首富”。
傅庆泰的一生,勤劳精明。他回想自己从十七岁起的三年中在黄河岸边每背一位客人上下船挣两个制钱的心酸经历,回想给别人下船当纤夫和艄公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回想一年四季不避寒暑,在黄河里摆渡的日日夜夜,回想最近四年从河津禹门口一带拉运煤炭到西安的趟趟艰辛,特别是回想起在潼关翻船后几乎倾家荡产的可怕后果,四十一岁的傅庆泰感慨万千:他庆幸自己在喝了二三十年的苦水后,终于在“庚子年”把“媳妇熬成了婆”,庆幸自己用河津、韩城一带的“黑石头”,从西安换来了大把大把的“白银子”。
申村“相枣”名天下
慈禧太后西逃后,途中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外国侵略者乞和。公元1901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铁路线外,其余全部撤兵回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亦于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开始从西安返回北京。
相传,慈禧太后返程途经北相时,原猗氏当地一批士绅曾从申村、乔阳一带选了些好枣送其品尝。此地的红枣已有数百年栽培的历史,个大、肉厚、核小、味甜、耐储藏,是食用及入药之佳品。慈禧太后品尝后,大为赞许。申村、乔阳因与今盐湖区北相镇接近,故以“相枣”闻名天下。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高头南岳,胡萝卜葱多;要吃好枣,得到乔岳(方言中的“岳”指“阳”,即乔阳。)
新的时代,申村“相枣”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群众中又唱起这样的歌谣:“上打枣,下种田,马道里(水渠)还可种藕莲。”每年金秋时节,枣乡树树挂红,灿若明珠,香飘田野,游人如织,已成为涑水河畔的一大胜景。
(作者系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