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中营造抒情氛围

2024-11-23 14:5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49人

情趣,这里指的是诗文的情调与意趣。富有情趣地表达是写作复习的高标准要求。富有情趣,包蕴着语言形象生动、情调雅致超脱、意趣新颖天然等要求。富有情趣地表达离不开材料的选择运用,离不开语言的锤炼润饰。没有闪烁的星星,再优雅的夜空也少了一份朦胧的诗意;没有美酒的点缀,再好的山珍海味也咀嚼得干枯乏味。同时,没有好的剪裁功力,再美的衣料也只是一块摆设。李白的仗剑出阁自有其“蜀道难”的天险奇崛,苏轼的千古风流自有其“大江东去”的惊涛拍岸,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有其“采菊东篱”的悠然自得,其间的情趣,是那样的动人心魄。如果我们的作文找到了合适的好材料,又能认真构思、锤炼语言,则理当具有一番自己的风流神韵。

在素材运用思路清晰之后,影响你文章美感的关键是你的语言表达。一篇好的文章,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或清新明丽,或朴实自然,或华丽丰赡,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因此学会富有情趣地表达,清水也能流露出美酒的芬芳。考生作文过程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如果考生在考场作文中能把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华、提纯,让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那无疑会把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写作文时可以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描摹、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等,从而营造氛围使真情得到深化和拓展。如湖北一考生的《给班主任的一封信》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高考前,这位考生很希望自己尊敬的老师给自己以鼓励与安慰,然而,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守信用,使得她非常失望和伤心,于是借“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向自己的老师“吐一吐心中的话”。作者通过营造氛围写出了感情认识的转变,深深地感染了阅卷老师,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一)描摹景物特点。

我们要描写的各种景物都是各有特色的,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处的景物,其结果也会很不一样。同是山,有的绿树覆盖,有的寸草不生;同是水,有叮咚的山泉,有潺潺的溪流,有奔腾的江河。小巧的江南园林与雄伟的万里长城给人的美感是截然不同的。仰望摩天大楼,它直插去霄;登楼俯瞰,车流人群都小如蚂蚁。所以,具体观察以便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景物的前提条件。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懂得,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不同气候条件下,也是明显有差异的。就说同一棵树吧,冬日可能叶落枝枯,风雨过后则叶色青翠欲滴……再比如,天山与黄山均为名山,但仍很不一样,所以作家笔下的两处群峰描写才各具特色: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徐迟《黄山记》)

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才能把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反之,如果不对景物具体细致的观察,抓不住该时该地景物的特点,只是照搬照抄名家的写景名句,那也营造不出氛围,表达不出真情实感。

(二)渗透真情实感。

描写的过程中要渗透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朱自清《威尼斯》:“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威尼斯充满深情,才会在上边一段文字中把它写得这么明媚,这么具有迷人的梦幻美。

再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鲁迅先生《药》中的这一段,选取了几种特征性的东西进行描写,既表现了坟场的悲凉气氛,又衬托了人物的悲哀。

(三)运用移情象征。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

移情法是有意识地将主观情绪赋予客观事物,又反过来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情一体。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一篇寓情于山水的佳作。

象征法是用具体形象暗示人物的情感或事理。如茹志娟笔下的百合花象征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情感。这种方法在句子、段落,乃至全文都能使用。

(四 创设抒情氛围。

如有一篇文章开头的部分:“那天,晴空万里,……我跑到桃树下,坐在软绵绵的草坪上,沉浸在花香中。”另外一处是结尾的部分:“天很快到了晌午时分,……后来连那一片可爱的绿林也模糊了。”虽然这两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是,可以说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则照应了开头,使得整个故事中的环境描写能够前后呼应,看起来很完整。

营造抒情氛围的几种模式

1、参游式

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代表篇目《难老泉》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荷塘月色》

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3、象征式

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

4、情索式(并列式)

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5、叙史式

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土地》。

6、怀念式

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代表篇目郑振铎的《海燕》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例一:

春 来 草 自 青

山东一考生

“宝贝,今天晚上想吃点什么?”妈妈敲了敲我房间的门,轻手轻脚地打开一条缝,露出半个脑袋。
“不知道。”我摇摇头。只剩下两天了,我哪还有心思去琢磨晚饭该吃什么呢?看到妈妈又悄声退出门去,我一下子趴倒在书桌上的卷子堆里,那是一摞又一摞的压宝题,教材,以及以前做过的错题整理……我一边用脸贴着它们,一边望向窗边的挂历,六月份已被我粗暴地划去了四天,后面跟着三个用红笔标注的日期竟是那么的刺眼。
窗外的阳光也很刺眼,正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我们家楼外的墙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我最喜欢看阳光下的它们。若有一阵风吹来,它们就把自己那巴掌形的叶片上下摇摆,在阳光下一晃一晃的,仿佛是爬山虎的海洋,不停翻腾着浪花。
从春天之日起,爬山虎便开始了它向上攀爬的脚步,总觉得这是一种坚强而上进的植物,它总是想让自己的足迹遍布整座楼宇。
这样想时,我紧张的心情也似乎平静了几分。还剩两天?是的,我问自己:是不是你等那三天已等了很久?为了过那拥挤的独木桥,你度过了多少寒窗苦读的日日夜夜?为了奋战这万人瞩目的高考,你放弃了多少心爱的杂志、电脑游戏?为了等这三天,你的父母、老师为你揪了多久的心?
所以,我又有一点高兴起来,高考,终于把你等来了!
你别以为,我只是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小高中生,你不知道,我是有备而来的!为了迎接这一天,我三年埋头做一棵小草,一棵默默无闻平凡普通的小草。你可知,这三年,我努力地汲取营养;为了迎接这一天,我这株小草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乐知,三年里,我为自己蓄积着力量,只是为了在今天迎来我的春天!
恍惚觉得,那墙上的爬山虎就是我,我就是那墙上的爬山虎。终于等到了让自己茂盛伸展的季节。

我回过神来,又将目光落到书本上。我不会放过最后一丝充实自己的机会。因为我想,两天之后的春来之时,我这株小草要变得青绿无比。有了努力作后盾,有了充实的文化知识作后盾,我坚信:春来草自青!
【解析】

本文构思巧妙,文笔流畅。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爬山虎”,这里,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爬山虎的生长状态联系起来,借爬山虎的坚强向上来表达自己的乐观进取精神:“那墙上的爬山虎就是我,我就是那墙上的爬山虎。终于等到了让自己茂盛伸展的季节。”作者触景生情,通过描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物,把自己走出困境,开拓奋进的心情融入其中。


例二:

冰 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扰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了。

【解析】

冰心的散文,纯净似水,却自有一番滋味。

《笑》景物描写纤巧细腻,柔情似水,意味浓厚。全文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屋内,“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简单朴实的描写便是一幅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安琪儿凸现,形象感非常强;两个动词“隐”和“浸”字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写出一篇宁静和谐的氛围。第二个场景是在古道上,“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组合起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一闪现;无意而工的齐截的句式,像诗语一样琅琅上口,描写了恬静自然的氛围,为下文顺手拈来的抒情作铺垫。第三个场景是在海边,作者在雨晴之后赶路,“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确是神来之笔!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旧诗。这里的个个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很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洗练、优美的画面。

在营造了篇纯净恬适的抒情氛围后,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人间温暖的回味。抒情融于写景之后,水到渠成,亲切自然,犹如山涧的溪流,缓缓轻吟浅唱,总成汇入大海之势,抒情便在这繁华盛开的微笑之后缓缓流淌出来,感人肺腑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