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应邀访华。
此次访华,除了中美关系破冰之外,尼克松和基辛格,俱是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充满了好奇之心。
“28响”蕴含深意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领导人面前不露怯,尼克松来访前,甚至对毛主席的资料做了大量解读,他是个地道的“毛迷”,对主席的思想与精神尤其推崇,有关他和毛主席的一件趣事,也在这时候发生。
访华的某天,周总理与尼克松在国宾馆散步,笑谈间尼克松饶有兴致地问了周总理一个问题:“总理阁下,其实我这次访华,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您。”
在得到周总理的首肯后,尼克松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之前,我注意到了贵国23年前的28响礼炮(指开国大典礼炮),可外界与我本人都很好奇,为什么是28响?对此国际上一直有很多猜测,但我本人认为这些猜测都没碰到皮毛。我想向您请教,听听您这位开国大典总指挥的解释。”
在外国人看来,这很特别,也很奇怪,由此所带来的争议、答案,也是多元不定的,为什么不是27或29呢?
开国大典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关于“28响”的争议一直没有一个论断,老大哥苏联曾判断,这是典型的东方色彩的体现,中国一直有“二十八星宿”一说,自古以来中国皇帝也喜欢按照位次评出28位打天下的功臣,比如最典型的“李世民凌烟阁28功臣”。
对于是哪28人,苏联人还下了功夫进行了研究,最终在1955年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共产党打下天下,大致有28位功臣团结在毛主席周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给出了详细的名单如下:
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选出了朱德、宋庆龄、刘少奇、张澜、李济深、高岗六位副主席,算28功臣中的6位。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又选出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最高法院长沈钧儒和最高检检察长罗荣桓等10人作为政府领导班子,算28功臣中的10位。
剩下12位,在1955年授衔时,又有十大元帅和大将,把其中重复的人去掉,刚刚好凑齐28功臣。
不得不说,苏联人这番分析,确实思路清奇,颇具深度,然而真实答案,却与他们的解析仅仅存在着极薄的一层巧合,从结果上看,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英国媒体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尤其对自己的发妻杨开慧尤难割舍,他们两人在1917年,也就是杨开慧16岁时相爱,中国人把这个年龄的女子叫“二八少女”,因此他们认为不管有其他什么解释,但其中一定有毛主席为了纪念杨开慧这一条。
显而易见,英国人这番分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牵强与臆测,显然是最不靠谱的。
回过头来看,在诸多外国人的分析中,唯有尼克松的看法最接近真理。
当时周总理面对尼克松的提问,有意想先看看尼克松的看法,总理说:“我能先听听总统阁下的高见吗?”
这时尼克松开始骄傲地讲起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并表示自己知道毛曾有“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因为“毛澤東”这三个字,恰好就是28画。
说完自己的见解后,尼克松面带自豪地说:“所以我看,这28响礼炮,实际上就是把“毛澤東”这个名字,从中国的神州大地,写上了万里蓝天!“
尼克松的话一出,周总理略显惊讶,他之前从未想到尼克松会对主席了解得这么深,但还是回答道:“总统阁下的解释,颇具深度。遗憾的是,主席此前虽有“二十八画生”的称号,但建国后,主席的名字就不是28画了,因为我们已经开始简化汉字了。“(毛澤東,简化后为“毛泽东”,为17画。)
周总理又说:“按照咱们两国之前定下的访问日程,您是有机会能够亲自面见主席的,何不到时候亲自向他请教呢?”
可惜的是,在2月21日下午,毛主席和尼克松在中南海游泳馆的那次世纪会面,虽谈了近70分钟,但尼克松却一直没想起来向毛主席问这个问题,直到回国后才后知后觉,直到1994年去世,也没有得到准确答案。
毛主席曾多次为“28响”埋下答案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谈吐风格,幽默而诙谐,尤其是在文字解析上的功夫,常令人拍案叫绝,从他参加革命以来,党内就留下了很多他趣解文字和名姓的佳话,其中便包括“二十八”这个独具意义的数字。
那么对于开国大典我国为什么偏偏选择放“二十八响”礼炮呢?
早在1942年春天,时任军委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回延安汇报工作,毛主席曾找他谈话,就讲到了“二十八”这个数字。
毛主席问谭政:“你的名字,是一直叫谭政吗?”
谭政表示,自己之前有一个很封建的名字“谭世名”,革命后就改成了“谭政”。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搭着谭政的肩,然后又在自己手心比划道:“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你的名字,和我‘毛澤東’的名字,笔画都是二十八咧!”
对于这个细节,谭政倒是从未留意,接着他又听主席讲——“好嘛,你看,这二十八画可不简单咧,你的名字,我的名字,都是二十八画,共产党、共产主义的“共”字,恰恰也是由“廿”(指二十)和“八”组成嘛!”
谭政一听,这才恍然大悟——“还是主席想得深啊!”
毛主席又意犹未尽地说:“如今我们都姓‘共’,做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你可能也听说过,我以前有个‘二十八画生’的笔名,人家都只会想到我‘毛澤東’三个字是二十八画,哪里会想到这里面暗合着一个‘共’字咧!我‘二十八画生’,就是‘共产党’中的一个嘛!”
毛主席这次趣解“二十八”的幽默与智慧,让谭政一生都记忆深刻,后来私下里常和他的家人和朋友讲起这件趣事。
由此可见,对于礼炮“二十八”响,虽然有尼克松理解的“毛澤東”三个字笔画二十八的寓意,但主席一向伟大无私,恐怕这个含义,并不在主席当初考虑礼炮是“二十八”响的范围之内,更多的恐怕还是一个共产党的“共”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寓意。
今天的党史资料显示,时任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处长的唐永健,曾负责开国大典的一些具体事宜,其中就包括礼炮问题。
相关资料记录,唐永健曾就开国大典筹备向毛主席拟订了一个草案,其中便包括“礼炮建议打28响,寓意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至1949年成立28周年!”。
毛主席看了这个草案后,大笔一挥,同意了唐永健这个“28响礼炮”的草案。
此后关于为何是“28响”礼炮,多方文案显示,周总理对此也有过专门解释,但至今无原语录的权威出处与记载,直到1988年针对这个问题的争议才盖棺定论。
1988年,有党媒记者专门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找到了展览在该馆的54门开国礼炮,并就一些历史性问题,对开国大典时任礼炮队总指挥的赵大满和负责礼炮队组建和训练工作的韩怀志分别进行了采访。
赵大满对记者说:“1949年建国前夕,毛主席特意找到过唐永健,告诉唐永健同志,28响代表了革命28年……”
韩怀志补充道:当时我印象很深刻,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检查礼炮队的准备工作时也说——“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意义非常重大……”。
至此,关于中国开国大典礼炮为什么“二十八”响,总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外国人想破头也不会想到,毛主席对“二十八”有如此深的用意,既有“共”的意思,也暗指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
毛主席趣解名姓二三事
除了“二十八”这个独具深刻寓意的文字解析外,毛主席对名姓的趣解也常让人拍案叫绝。
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流传着一句“八牛打天下,反手定乾坤”的俗语,而这句俗语,最后也一语成谶,最终由“朱”“毛”所率领的工农红军,建立了共和国。
对于这句话中的“八牛”,毛主席曾有幽默解析,他说“朱”这个字,分开来写,恰恰就是“八”和“牛”组合在一起,象征工农红军在朱总司令的领导下,部队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而关于“反手定乾坤”,这句话在1945年国共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就别开生面地解释过“反手”的深刻寓意。
1945年国共谈判时,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对于和谈展示出了一片赤诚,而蒋介石却一直在虚与委蛇,一心想着独裁和如何吞并,乃至围剿共产党。
对于蒋介石在和谈中的消极表现,很多有志之士和为民族前途担忧的民主人士都十分失望,继而对和谈持不乐观态度。
毛主席在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演讲时,有人甚至直接问他:“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大战一场,毛先生对蒋先生有无必胜的把握啊?”
针对这个犀利的提问,毛主席睿智地说:先生提的,只是一种假设嘛!这个问题不大好说,当然我们也做过最坏的打算。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股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他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不过就是个“草头将军”而已嘛,而我的“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它可是一个“反手”咧!
毛主席这句话,富含的寓意与智慧十分深刻,首先纠正了这个提问,即两党的矛盾,并不能单纯以“毛”和“蒋”的矛盾为说。
其次又趣解蒋介石为不堪一击的草头将军,显示出共产党对战胜国民党的自信满满。
最后又暗指,虽然共产党当时只有一百多万兵力,而国民党有五百多万,但凭借共产党部队的强大,和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随时都能反手一击,改变双方态势,打败国民党,易如反掌。
这个反手,也暗指“毛”这个字从背面看,就是一个“手”字,也表示毛主席当时,完全没有把蒋介石这个草头将军看在眼里。
当时毛主席如此幽默诙谐而又不失哲理与寓意的名姓解析,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一下就吹散了笼罩在大家心中的阴霾,让人们对民族的前途豁然开朗,重新燃起了走向共和的希望。
同时,毛主席对名姓寓意的博大智慧,也可以从他的名姓里得以体现。
他的名是“泽东”,字是“润之”,对于自己的名和字,主席一直颇为自豪,他曾和安阳地区的专员程耀吾幽默地打趣道:“你叫程耀吾,而我叫毛泽东,我看呐,你的名字可不如我的名字大气嘞!”
接着他又道:“你看嘛,‘泽东’——光泽大海,普照东方。而你的程耀吾呢,光再亮,也就只是照在你自己身上,这么一比,你的是不是显得小气多了?”
毛主席的幽默与智慧,当即就让程耀吾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忙谦虚道:“不能和主席比,不能和主席比……”
而对于主席的字“润之”,实际上是一个份量十分高的尊称。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当时的党外人士如张澜、柳亚子等喜欢称呼主席为“润之”,以为他们称呼主席的字,是前辈对主席的昵称,代表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却不知“润之”这个字的真正寓意。
从典籍上看,《易经》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雨以润之”等寓意深刻的佳句。
而实际上,“润之”这个字,就是毛主席自己年轻时,有感于民族存亡堪忧,认为彼时的中国,就像烈日干旱之大地,渴望得到一场春雨润泽一样,迫切地需要有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给民族带来希望。
毛主席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成为那一个人,肩挑起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像一阵春雨一样,去润泽中华大地,于是从《易经》里面,给自己取了“润之”这个字。
对于主席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当时比较多他的师生、朋友和党外人士是知情的,并且对他“润之”这个字,展示出了十足的敬仰与推崇,所以当时的文化大家与名流,喜欢叫主席为“润之”,不单是一种亲切,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一种对主席的尊称。
与此同时,毛主席对名姓的趣解,也包含着他“举轻若重”的伟大气魄和对一切困难视如草芥的胸怀。
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时,主席曾带着昆仑纵队转战陕北,别开生面地给自己取了个“李德胜”的化名。
当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离开延安,很多人是依依不舍又愤愤不平,为了缓解大家抑郁难平的情绪,主席曾对大家幽默地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叫“李德胜”,那就是“离得胜”,“离开必定得胜嘛!”
同时还表示,中国共产党作为正义之师,就“理(谐音“离”)应得胜”!
与此同时,主席又把自己对名姓理解的博大智慧运用到了后代身上,如李敏、李讷等名字都不简单,寓意她们以后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毛主席的智慧总是这样博大,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参透他思想与智慧之一二,而单单只是这一二,便已经让很多人受益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