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侍卫下棋时中途离开,15天后看到侍卫的尸体,康熙羞愧不已

2024-11-23 11:2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70人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千古明君。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他在位的61年里对内勤政爱民,对外杀伐果决。

相比之下,他没有雍正多疑,也没有乾隆的奢靡,是清朝“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1651317929659986.png

即使站在古人的角度看来,康熙也算是能力出众的帝王,因为古代帝王的评判标准讲究“文治”和“武功”的。

论“文治”,他兴修水利,完善地图,改革了南书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愿意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员,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武功”,他16岁时就擒下了满族第一勇士鳌拜,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将云贵川地区收归中央,两次击败沙俄保证了边境百年和平。

可以说,康熙当得起“祖”的庙号,也无愧于“仁”的谥号。

但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品行才华均无可挑剔的帝王,却因为一个小小的侍卫羞愧不已,最终写下了“罪己诏”。

01 狩猎祈福

明治末年,天下大乱。在多方力量的角逐中,一股崛起于游牧民族的势力打入关内并成立了清朝,故而满人也号称是在“马背上打下的江山”。

所以当统治地位稳固后,狩猎成为了一项皇族必备的特殊活动,一来展现皇家的英勇,二来也是铭记先人,不要忘本。

1698年,大清朝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旱灾让那个农业产值本就不高的年代几乎是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康熙第一时间派人发粮赈灾,可还是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迷信的古人认为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祈福,以保佑大家平安度过这次灾难。

作为明君的康熙为了给天下祈福,决定举行一场狩猎活动,以这种方式祈求先辈降给大清子民福禄

根据《清宫密档》中的记载,康熙三十七年秋,他带领皇子和大臣来到了漠北的木兰围场狩猎。

因为此行是为百姓祈福,所以康熙十分卖力,连续打猎了几天几夜。但此时他已经年过五十,身体素质不比以前,几天下来不免深感疲惫。

他们决定在伊逊河附近安营扎寨,停下来休整一下。

休息时,康熙望着塞外的美景,想起自己曾经在马背上的雄姿英发,而对比如今却大不如前了,心中不免惆怅起来。

能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都是最能洞悉人心的,感受到皇帝有些烦闷后便灵机一动,拿出棋盘给皇上解闷。

康熙大喜过望,因为下棋也是他喜欢的活动之一。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这次的休整可以让臣子们以为是皇上“棋兴大发”,并非是他力不从心。

在朝臣们面前保持一副身体健壮的样子对于皇帝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02 棋盘之上

虽然满人是游牧民族,但是在入驻中原以后也学习了很多的汉文化,下象棋就是其中之一,满清贵族几乎都会下象棋。

所以在用过午膳之后,“棋瘾大发”的康熙叫来一众大臣陪他下棋,以展示自己旺盛的精力。

最先和康熙下棋的是一位名叫李光地的大臣,因为在京城时两人就经常在一起娱乐,所以李光地也是康熙的“知己”之一。

李光地当然知道康熙的真实水平。是知己不假,可更是君臣啊,这让他清楚,如果自己真的赢了康熙,那可是驳了九五之尊的面子!

所以李光地处处让着康熙,留下了很明显的破绽,俗称“放水”,让皇帝很快就赢了这局对弈。

可是赢得棋局的皇帝并不高兴,因为李光地“放水”放得太明显了,聪慧如康熙早就察觉到他是有意让着自己。

于是康熙又找了所有能找的大臣跟他对弈,大家的顾虑都一样,不一定是赢不了,而是不敢赢。所以结果都无一例外,大家都刻意输给了皇帝。

要知道,“对对手最大的尊重就是全力以赴”,虽然康熙表面上赢得了棋局,但是靠着对方有意相让而“演戏”赢来的胜利,难免会让人觉得被轻蔑了。

康熙心里多多少少也清楚他们作为臣子的顾虑,可是他更渴望靠自己的能力赢得棋局,而非皇权。

所以,康熙又去找来纳兰明珠对弈。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明珠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纳兰容若的父亲。

因为纳兰明珠是康熙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康熙找来他对弈,是希望他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可是这纳兰明珠的棋艺十分高超,要是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康熙必输无疑。

他也清楚地知道,虽然皇帝嘴上说着要让大家真心实意地和他一较高下,但是如果真的输了恐怕还是会心里不舒服。

要是刻意输给他,又会让皇帝感觉自己被轻视不说,还会辜负了皇帝对他的一番信任!作为皇帝的心腹失去了信任,是一个十分致命的问题。

无疑,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这小小的棋盘之上,自有另外一番金戈铁马。

一开始,纳兰明珠表现得来势汹汹,让康熙觉得他展现了自己真实的实力。然后康熙立马就来了兴致,龙心大悦!

尽管来势汹汹,但是也没把棋局上康熙的路给堵死,他还是隐藏着实力,但是不像其他人一样那么明显地“放水”,展现出的是和康熙一样的水平。棋局之上,表现得难分高下。

僵持了许久,见皇帝有些疲惫了,纳兰明珠便故意留下来一个小破绽等着皇帝突破,于是顺理成章输给了他。

这无疑是十分聪明的做法,因为在康熙的角度看来,他们水平相当,鏖战许久之后是自己棋高一着才赢得的胜利。

有时候人不会犯下低级错误,总要让你看见一点。给你留下了一个口子,让你去钻,就是让你钻进那个口袋里面,然后你会发现自己无比的聪明。

03 高压之下

纳兰明珠的棋技名声在外,而康熙通过一番苦战以后赢了他便龙颜大悦,觉得自己的棋艺真的突飞猛进了。

于是康熙更加热衷于找人挑战了,但是随行的臣子都会假惺惺地输给他,让康熙觉得索然无味,一点也不过瘾。

所以康熙向所有随行的人发布了无差别战书,他说:“你们当中要是有人赢过朕,赏银百两,官升三级!”无论官职品阶如何,都能来与他一战。

这实在是一个诱人的条件,可还是迟迟没有人主动应战。

随行的人除了大臣和皇子,剩下的大多都是侍卫和太监,这些人里面会下象棋的人本来就不多,因为这在当时是满清贵族的娱乐项目。

倒是有一个叫那仁福的小侍卫会下象棋,他从小就喜欢汉文化,平时也热爱下象棋,没事的时候脑子里都在琢磨棋局变化,可以说是个“棋痴”,是公认的技艺高超,但他也不敢应战。

他倒没太考虑到要给皇帝面子这样的“为官之道”,但是在古代的严苛的阶级观念和神话色彩对皇帝的渲染下,他自知地位十分低下,实在不敢与这“真龙天子”下棋,怕坏了规矩遭天谴。

1651317962617408.png

某日,实在无聊的康熙只好上山去转转,众大臣们也一并前去。

好巧不巧,在山坡上又偶然遇到一个石头刻的棋盘,这个棋盘刻得精妙绝伦,让康熙称赞不已,看着眼前的景色,他的“棋瘾”又上来了。

他再次兴致高昂地向在场的所有人发出挑战,可迎来的却是一阵死寂般的沉默。

这让在兴头上的皇帝一下子就尴尬起来,这时候怎么能没有人接皇上的茬呢?这不是等于不给皇上面子吗?

大家都明白应该给皇上个台阶,可都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皇帝的脸色又晴转阴,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眼看即将迎来一场血雨腥风,高压之下,那个深谙人性的公公又赶紧顶着压力出来救场,他救场的方式是,把那个叫那仁福的小侍卫推出来迎战。

他把那仁福夸得神乎其神,引起了康熙的兴趣,便要召见他。看着眼前怯生生的小侍卫,康熙问他:“你真的会下棋?”那仁福点点头。

这个“棋痴”看见那个棋盘也有些心动,康熙看出了他的心思,便鼓励他下一把试试看。

得到了“天子的口谕”,那仁福悬着的心定了定,因为不敢和皇帝对坐,便跪在了棋盘面前。

看着眼前这个胆小谨慎的小侍卫,康熙再三交代他一定要全力下棋,并且安慰他说可以暂时抛去君臣之礼,但一定不能放水,重要的是要拿出真本事。

那仁福天性耿直,听到康熙皇帝这么说,便真的决定全力应战。

对战开始了,从一开始落棋,康熙就感受到那仁福这个小侍卫并不简单,心中大喜:这一把有得下了。

果然,那仁福的棋法步步紧逼技法精湛,看似大胆却另有玄机。在他的步步为营之下,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康熙已经处于劣势。

颇懂棋术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样下去的话,作为皇帝的康熙必输无疑。

大家的心里都开始各自盘算着,到时候如果皇帝输给了一个小小侍卫的话,丢了面子的皇上万一大发雷霆搞不好还会迁怒到在场的其他人啊!

于是纷纷向小侍卫使眼色,希望他“机灵点”见好就收,赶紧找个机会输给皇上。没想到,那仁福这个“棋痴”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根本没有抬头看到底下诸位大臣的挤眉弄眼。

随着皇帝在棋局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身边的太监也直冒冷汗,心想:这小子真是个榆木脑袋,也太没有眼里见儿了!

大家心里都绷紧了一根弦,可那仁福在棋盘上却毫不留情,顺势吃掉康熙的一个“车”。

要知道,“车”在象棋中是很重要的棋子,如果失去一个车,那么之后都会陷入被动,很难再扳回来。

这下子康熙也不禁皱起了眉头,每下一步棋都要冥思苦想才敢落子。可那仁福还是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很快,皇帝的“车”“马”“炮”都被吃掉了,基本上可以说是败局已定。

在场的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恰巧此时,远处有一条梅花鹿跑过,太监灵机一动,用非常惊喜的语气跟皇上汇报:“皇上快看!那儿有一只猛虎啊!”

康熙一听说有猛虎,迅速站起来就要去围捕。因为猛虎在猎场中十分少见,并且十分凶猛,如果能够把它擒住那可是一件稀罕事,更能展现皇家的威风。

可是这边的棋虽说高下已分,但实际上还没有彻底下完,于是康熙叮嘱那仁福在这里等候,等他擒住了猛虎回来再和那仁福继续好好地切磋棋艺。

然后康熙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直奔太监指的方向,为了追捕那本就不存在的“猛虎”下了山。

结果当然连个虎的影子也没看到,只抓到了一只梅花鹿。彼时天色已晚,康熙和诸位大臣便直接回了行宫歇息,把那仁福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按理来说,身边的太监是应该提醒皇上记不住的事情的。可是提醒皇上还有一盘要败的棋还没有下完吗?

怎么可能呢,太监演的这一出“指鹿为虎”正是为了不让皇上回去下完那局必败的棋啊!

狩猎回去以后,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忘记”了这件事,没有人再敢提起关于那个小侍卫的只言片语。

康熙之后一直在山下的行宫里处理朝政没有外出,十五天过去了,皇上才继续外出狩猎。

当康熙时隔半个月再次路过那座山时,才猛地想起来还有一局没有下完的棋。

而且自己也好久没看到那仁福了,心里一惊,他不会还在原地吧?康熙这才赶紧跑回了下棋的地方。

当他再次回到那个石头棋盘旁边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那个叫那仁福的小侍卫还跪在棋盘旁边,守着那未完的棋局,可是人已经活活饿死在原地了!

因为自己随口说了一句让他等着自己回来继续下棋,这个小侍卫就真的一直在原地等着他回来,半个月来也没挪动一寸土地,连跪的姿势都没敢调整得舒服点,就这么直到死去。

看着眼前的景象,康熙羞愧不已,自己承诺要回来继续下棋的,却没有做到,直接导致一条生命活活饿死,他不禁发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著名感慨“君而无信,何以为君!”

在极大地触动中,康熙下旨厚葬了那仁福,可是这样也无法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发生,他提醒自己日后一定要守信,康熙写下了一首“罪己诏”来警示自己“侍臣松下守枰台,逐虎归来命已衰。未识君王轻许诺,悔将一马踏车来。”

04 棋局之外

皇帝是权力的中心,这也是朝臣们敬畏他的原因。

而古人也讲究“棋场如战场”,所以每个大臣在和康熙下棋的时候都得谨小慎微,每一步都在小心翼翼地思考如何输给他,这是一种“潜规则”。

而康熙之前不断地找人下棋比试,一边希望别人拿出真本事,一边又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战场”上面赢,这种想法看似有些矛盾,但是这种行为本身透露出来的心理,就是想要展示自己实力的强大。

而此时,那仁福这个“楞头青”却只看到了输赢,没看到皇上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所以当他违反了这种“潜规则”时,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表面上看他是活活饿死的,其实这一切都藏在那个老太监的算计之中。要说这老太监,才是那一等一的“人精”。

当皇帝想要展示自身能力却遭遇冷场时,他第一时间推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倒霉蛋”出去顶雷,相当于给了皇帝一个台阶。

因为当时一直没有人站出来,皇帝要是因此大发雷霆处罚众臣,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康熙“千古明君”的形象,反过来皇帝要是让这件事不了了之,那么他自己下不来台,有损皇家威严。

当皇帝即将输掉棋局当着众臣颜面扫地时,他又及时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中止了比赛,保住了皇上的脸面。

要说“指鹿为虎”,这可是要杀头的“欺君之罪”啊!可是那老太监他敢这么做,并且这么做了以后安然无恙,正是因为猜中了皇上的心思。

把一头鹿夸大为一只虎,给了皇帝充分的理由终止棋局。如果棋局继续下去,大家都觉得倒霉的会是那仁福。

可是老太监向来都是“想皇上之所想”的,他这么做并非保全那小侍卫,而是提前想到了棋局输了之后皇上的处境。

在众大臣面前丢脸是肯定的,但皇上应该怎么处置这个“对手”呢?

还是面临着和之前一样的境况,处罚那仁德势必会拉低自身的形象,不处罚又会导致自身皇权公信力的丧失。

至于那仁德,真要想留他一条命大可以留下食物和水,留下太监宫女照看。可是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不能活。

因为只要他还活着,那么那个“未完成的棋局”就一直还在,那个皇帝无法承受的失败也随时存在。

所以那个小侍卫,必须死,这样那个“未完成的棋局”也就不复存在了。

至于皇帝是不是真的在打猎回来直接“忘记”了这回事,很难确定,倒不如说是皇帝与老太监独有的默契。

因为作为掌控天下的霸主,他必然是很少遇上这样的尴尬局面,即使手头上临时公务繁忙,也不至于过了半个月才想起来啊!

其中的弯弯绕绕,老太监明白,诸位大臣也明白,只有那个“棋痴”不明白,然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难怪说“伴君如伴虎”啊,面对这样的“送命题”,最标准的答案应该就是纳兰明珠了,不仅要输,还要聪明地输,不露痕迹地输。

棋盘之上是马象炮车,棋局之外,是人情世故。

参考信源

《清宫密档》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