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 | 关于月亮,古人的奇思妙想

2024-11-23 07:1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20人

来源:扬子晚报

中秋节最大的节目就是赏月。只要天儿好,再沉迷数字世界,也会抬头看一看,十五的月亮到底能有多圆。

古人抬头望月的时间应该比现代人要长。不像今人可以上月球实地探访,对挂在天上的月亮,古人只能远距离遐想。

微信图片_20220916171703.jpg

举杯邀明月 宋·马远

殷商先民就认为,月亮本身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在近30天的过程中,它经历了出生到壮盛,再盛极而衰,最终走向死亡的历程。这个月亮死了以后,又有一轮崭新的月亮出现,周而复始。每个晴朗的夜晚,先民都会看到月亮,会不会在想:这个活物又在那么远的地方蠕动,从东边蠕动到西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先是茁壮成长,从一根豆芽菜长胖成一个球,再从一个球瘦成一根豆芽芽,直到死亡……

到了战国末期,人们的观念有了变化,屈原就追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时的人们就认为,那不是不同的月亮在接力,而是同一轮月亮在生与死之间不停地轮回。

月亮由生到盛再由衰到死,它的标志就是月的盈亏和月光的强弱。月亮是亮的。在先民心目中,月亮的光亮是自身发出的,它不需要外借。直到西汉,易学大师京房才给出一个科学解释——月亮的本质是黑暗的,只有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会发光。到了东汉,张衡更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而阴影部分呢,是因为日光没有照到。这样的理解,和现代科学几乎是一样的。

对月亮中的阴影部分,古人也有很多想法。东汉人徐孺子9岁那一年,曾和伙伴们在月光下玩耍。这时候,有人指着月亮对他说:“如果月亮上面没有那些东西(阴影部分),会不会更加明亮呢?”徐孺子说:“就像人的眼睛有瞳孔一样,如果没有了,人的眼睛必然会漆黑一片。”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徐孺子是位隐士,通今文经学,对天文、历算也有研究。

月亮中的阴影部分到底是什么呢?桂树、玉兔、蟾蜍之说流传至今,而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试图做出解释: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他说的“释氏书”,可能指的是《起世经》。该书说:以何因缘,月宫殿中有诸影现?诸比丘!此大洲中有阎扶树,因此树故,名阎浮洲。其树高大,影现月轮。

他们都认为,月亮中的阴影部分,是须弥山南面阎扶树的树影映在月亮上的,空白处,则是水的影子。

持此论的还有苏东坡,他在《和黄秀才鉴空阁》中说:

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

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

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

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

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

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

……

明月如镜子一样挂在空中,大地山河的影子倒映其中。桂树、玉兔、蛤蟆的说法都可以摒弃掉了。

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注《天问》,说:日月在天,如两镜相照,而地居其中,四旁皆空水也。故月中微黑之处,乃镜中大地之影,略有形似,而非真有是物也。斯言有理,足破千古之疑矣。

仍然是因袭段成式的说法。

(编辑 臧磊)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