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2025-01-18 14:4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7148人

“一问三不知”,常常被我们用在形容“什么都不知道”时,原始出处是在《左传》中:

文子曰:“君子之谋也, 始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里的“三不知”原意是:对某一件事情的起因(开始)、经过(发展)、结果(结局)一无所知。

随后,“始衷终皆举之......今我三不知而入之......”,渐渐演化为成语“一问三不知”,其中含义既有对所有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意思,也有假装不知道,明哲保身(和稀泥)装糊涂的意思。

典故来源

春秋末年,原本强盛的老牌诸侯国郑国,日渐式微。

(郑国从“郑伯克段于鄢”的郑庄公死后,陷入常年混乱,各位公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此时,晋国贵族中强大智氏的首领,智襄子——荀瑶率兵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无力抵抗晋国军队的进攻,于是派了公子般前往齐国求救。

公子般抵达齐国之后,向齐王描述“晋国如果吞并了郑国对齐国造成的严重后果”,请求齐王能够派兵支援郑国。

齐王认同了公子般的劝说,派大夫陈成子领兵前去支援。

陈成子带领军队到达淄水河边的时候,天降大雨。

将士们不愿冒雨过河,希望等待雨停后再过河。

这时,郑国的官员希望齐军尽快行军,尽快抵达郑国,以解燃眉之急,劝说陈成子下令快速渡河,陈成子接受了郑国官员的建议。

河水湍急,大雨滂沱,将士们在陈成子的高压之下,经过一番努力,安全渡河,抵达了郑、晋两国交战之地。

当晋国统领智襄子荀瑶看到齐国的军队赶来救援时,大感意外。

看着乌压压一片齐整的齐军,心中感到一阵畏忌,对部将说:“齐国军队如此气势,恐怕我们胜不了,撤兵吧!”

荀瑶一面撤兵,一面派使者前往齐军将领陈成子处,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成想被陈成子看破,将使者赶走。

使者走后不久,一位名为荀寅的人派人来向陈成子报告:“有人说,晋国军队已经打算派出一千辆战车前来袭击,要将齐军一举击灭。”

陈成子听后,骂道:“出发前,齐国君王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士卒,不要害怕众多的敌军。如今,晋国派出一千辆战车,我又如何能避而不战!刚才那种长敌军气势灭自己威风的话,等我回到齐国之后一定会报告我们齐王的。”

荀寅自感失言,于是感慨说:“有智慧的人谋事,对于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一点都不清楚,就随意发表意见,怎么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君王的信任,现在只身逃亡在外,都怪我自己不懂策略啊.......”

晋国的军队撤军不久之后,陈成子也率领齐国的军队返回了齐国。



三不知”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三”表示多数,因此,“三不知”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的意思。

例句:“如果我们直接登门亮明警察身份去调查,对方肯定不肯透露真情,来一个一问三不知对付我们,你又能拿她怎么样?”

第二种解释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我们读《论语》读到最后,才能读到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要是不懂“命”“礼”“言”,那么,这个人就白活了,也就做不了人了。我怀疑《论语》才是“一问三不知”的原始出处。

第三种解释

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也指事件的开始、中间、结束的全部过程。

《左传》: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