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陈廷敬的成事之道:需谨记这“五字真言”

2025-01-19 13:0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94人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这段话出自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短短几十字,便道尽了读书人的无奈与辛酸。

考取功名,是古时候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蟾宫折桂。

一旦金榜题名,自是人生得意之时,不仅光宗耀祖,还相当于谋得了一份“高薪”的职务,从此便可衣食无忧。

不过,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竞技赛场,这是比寒窗苦读更难攀爬的一座大山——官场。

如果说,读书考验的是智商,那么,官场考验的就是各种商的综合能力,智商、情商、逆商、财商都得备齐咯,随时都能用得上。

总之,要想爬上金字塔顶,还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在50年的职场生涯中,共经历了28次升迁,最终成为一代名相,被康熙赞誉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这位响当当的人物,就是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陈廷敬,因为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所承担的责任,就相当于一国之相。

都说官场必须深谙厚黑之道,而这位大清相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两袖清风、为政清廉,却也能够在官场之中一路绿灯,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他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中,还原了陈廷敬坚持修身立德、忠君爱民的为官之路。可是,这一路走来,却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幸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困境反而成为了陈廷敬步步高升的垫脚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阅读本书最大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看了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更可从中学到不少“为人成事”的精髓。

为何是“成事”而非“处世”?处世者,平衡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即可,而成事者,却常常得打破这种平衡,不仅要忍他人之所不能忍,还要有扛事的能力,更要有担事的胆气。

01 困境当前,光明磊落方能天地宽

陈廷敬本名陈敬,字子端,山西泽州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四岁那年与父亲一起参加童子试,便夺了头魁,可是,父亲却落了榜。

没多久,陈子端这个名号,便在三晋大地上传开了。

顺治14年,陈敬参加乡试时,却发现高居榜首的居然是一位连名字都写错的人,他十分愤慨,早就听说考试得拿着银子去“打点”,看来果真是如此。

和他一样愤慨的还有另外几位读书人,他们给孔子的圣像套了件财神爷的衣服,抬着到处游街,口中喊道:“不拜孔圣人,只拜财神爷咯!”

陈敬无意之中也被卷入到这场闹剧之中,差点被判了死罪。幸得刚正不阿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卫向书前来查办此事,还了陈敬一个“解元”。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陈敬越是不愿意卷入是非,是非偏偏跟着他走。

去到京城准备参加会试之时,却无意中偷听到大人收钱点状元一事。就这样,陈敬从一个普通的考生,忽然就变成了满城风雨的逃犯。

这是陈敬经历的第一场人生大考,他有才,但这个社会却并非仅靠“真才实学”便能行走天下。

在《大清相国》这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考试,不停地考验着我们的人品、能力、定力和耐力……

陈敬躲藏了一段时间后,便决定坦然去面对,既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连累他人,于是,他径直去了考场。

一个通缉犯还敢跑来考试?皇上心里很明白,这是因为陈敬做人光明磊落。见了皇上能够不卑不亢,应答自如,这是因为陈敬心中坦坦荡荡。

更让皇上折服的,是陈敬的才华。若陈敬的文章不够出彩,皇上也不会想方设法保住这个人才。

就这样,陈敬凭着自己的人品、定力和才华,通过了人生这场大考,还因祸得福,被皇上赐名:陈廷敬。

02 官场之上,为何完美也是一种错?

年轻自然气盛,陈廷敬也不例外,何况,还有一身才华加持。

出名太早确实并非一件好事。古人云,厚德方能载物,此物包含功名利禄,若无博大的胸怀,很难应对官场中的明争暗斗。

陈廷敬被诬陷虽得昭雪,但因此损害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王室贵族不依不饶,非得捏造一些“罪状”,要将之置于死地。

皇上只好拿卫向书作了替罪羊,让他告老还乡,保下了陈廷敬。

卫向书离开京城前,陈廷敬并不避嫌前来相送,卫向书意味深长地说:“子端,我一个罪臣,别人避之不及,您还专门来送行。您呀,做人如此甚是可嘉,做官如此可就糊涂了。”

这一句话便将做人与做官放在了天秤的两边,为人与成事亦是如此,为人需讲义气,而若想要成事者,却万不可凭义气用事。

卫向书给陈廷敬送了一个“等”字,让他在官场之上,好好打磨自己,不要着急出头。正因为这样的磨炼,将陈廷敬磨成了一个职场完人。

但是,在官场之上,完美,也是一种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陈廷敬却偏偏近乎完美。

他对君主忠心不二,对百姓体恤有加,从不组党结社。用王跃文老师的话来说,便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陈廷敬这种完美,不仅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团,还得罪了皇上。

当陈廷敬的亲家张汧犯了事之后,皇上让张汧说陈廷敬的坏话,张汧无法编造谎言来陷害陈廷敬,却让皇上大为光火:“陈廷敬是圣人、完人,那朕算什么?”

别以为这是一个不懂事的皇上,他就是被我们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幸而,他还真不是个庸君,只是,几千年来,因“功高盖主”被杀掉的能臣还少吗?

此时的陈廷敬,除了卫大人交代的“等”字之外,自己还悟出一个“稳”字。他知道,皇上也是人,忍一忍稳一稳,只要顺着他的性子解了他的气,也就没事了。

03 皇上身边,为何总有小人佞臣?

在这本《大清相国》中,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主角,他与陈廷敬几乎同时登场,且一生都陪伴在皇上身边,深得宠信。

他叫高士奇,浙江绍兴府人,他在官场之上,处处针对陈廷敬;朝堂之下,他又到处拉帮结派,收受贿赂。

可奇怪的是,高士奇却也能平步青云。

皇上对高士奇从不怀疑,反而总是刁难陈廷敬,这是康熙大帝糊涂吗?

王跃文老师说:“我的所有小说都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洞察……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我试图反映与他们相关的这个广阔复杂的世界,呈现某一个时段历史的特征。”

我们都知道,康熙8岁就登基当了皇帝,14岁亲政,16岁除掉了鳌拜,他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TAI湾、亲征噶尔丹,开创了康乾盛世,又岂能不清楚高士奇是什么样的人吗?

只是,康熙需要这样的“心机男”来平衡那些刚正不阿的“直男”,就如同乾隆的身边既需要有纪晓岚又需要有和绅一样,他们的存在,对皇上来说,就是最好的平衡各方势力的法宝。

陈廷敬对于皇上这样的权衡之术自然是心知肚明,尽管高士奇处处与他针锋相对,他却保持原则,不愠不火,字字落在事情上,从不意气用事。

对于高士奇这样的人,陈廷敬正常情况下都采取不招惹不靠近的态度,但若是事情找上门来了,也并不怕事。

陈廷敬的弟弟陈廷统恼火哥哥从不帮自己扶持仕途之路,转而投向了高士奇,高士奇一句话,陈廷统便被提升为六品。

陈廷统并不知道,他这是送上门去让高士奇有机会将拉哥哥陈廷敬下水。

高士奇的手下俞子易对陈廷统说:“你得知恩图报,给高大人送一千两银子过去才合规矩。”这下好了,陈廷统傻乎乎地写下借据,向俞子易借了一千两银子,送给高士奇。

高士奇得意地将这张借据“送”给陈廷敬,说不会告诉皇上。陈廷敬笑了笑,拒绝收此“厚礼”,说想欣赏一下《匡庐图》。

这一下,反把高士奇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给皇上送的《匡庐图》是赝品的事情,早就被陈廷敬看在眼里,他只是一直没说而已。

无奈之下,高士奇只得将陈廷统的借据还了回去,再也不敢招惹陈廷敬。

04 写在最后

读完这本厚厚的《大清相国》,脑海中忽然响起了李宗盛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这本书里,其实没有圣人,也没有完人,就算是陈廷敬这样努力做到最好的人,也很难平衡好所有的事情。

陈廷敬不贪赃不枉法,却也得想方设法去平衡这个“利”字,因为他看清了此“利”既是生存之本,也是人性之源。

宦海沉浮,陈廷敬总结了五字真言:等、忍、稳、狠、隐。

年轻时需要多磨炼自己,慢慢等待机会;与人相处时多忍耐,切不可义气用事;处事要沉稳,急躁只会坏事;遇事要狠,当机立断不可犹豫;最后还能激流勇退,全身而退。

时代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人性始终不变。只有洞察了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更热爱生活,若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这五字真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一生。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