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人生不可缺了精神食粮

2024-11-23 18:3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15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到全民阅读,美国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美国第一次全民阅读的是二战。美国军方想找到一个足够省钱且适合战争环境的活动,让大量青年充满信心地留在战场上——阅读,就成为首选。美国“战争图书专家组”把精神食粮上升到“图书是战争的武器”,把它等同于战备物资。其次,图书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不少士兵看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以回家后成为盖茨比为人生目标。战后,退伍军人把阅读习惯带回家乡。1943年,美国的图书销量是4000万册;二战后的1952年增加到了2.7亿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作文】

品味经典

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焚书取暖,你会先烧那些书?在这个浅阅读与深阅读交织的时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家马伯庸的选择是将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等列为首选。马伯庸的一篇短文《焚书指南》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认为这类图书太多太滥又缺乏营养,烧了也不可惜。

(开篇引述材料,从反面提出观点,并告诉高考阅卷老师,我是就事说理。)

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读书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阅读更倾向于实用和功利。尤其是青少年大都沉迷在明星自传、暴力玄幻、言情缠绵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走路看、上课看、睡觉也看,拼命地想把它看完,等看完之后,回味起来早已忘了大半,留下的只有些花边新闻。这类书太烂、太缺乏营养,费时费力效果差,看了还不如不看。这类书读的越多,学生成绩越差,素养越低。

(分析功利主义者读书的危害,从反面论证要品味经典)

读书要读经典。经典都是大浪淘沙,经过实践检验挑选出来的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看过多少书,而是他看过那些书。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就只读经典,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为书架做一道减法,把一些不重要的书捐给一些学校,书架上只保留100本经典书籍。还有诗词状元武亦姝,一名高二的学生,熟读诗词2000首。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中国诗词大赛上,她面对镜头,面对大师,面对对手,镇定自如,举止优雅,对答如流,一举摘得《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她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经典书籍的重要性。

(用名人事例正面论证要品味经典。)

读经典书籍要圈点批画,仔细品味,反复咀嚼。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老祖宗为我们沉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着读着,性情就得到了陶冶,品位得到了提升,素养就得到了提高。 读经典要学以致用。古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语说:“听到的,过眼云烟;见到的,历历在目;做过的,铭记在心。”只有将读书和做人、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将读书的作用发挥到化。 (这两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告知如何品味经典。)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就读经典书。让我们向马伯庸学习,把那些粗制滥造而又缺乏营养的书一把火烧掉吧!

【时文品鉴】

读书是终生学习的“标配”

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读书好时节。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的举办目的都是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倡导全民阅读,能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受益于阅读,从读书中收获“获得感”。人,需要终生与书为友,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言而喻,能够坚持终生与书为友的人不多。不少人离开校园后,就将书束之高阁,不再读书。此时,人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其知识的供给,都是在“吃老本”——汲取上学时所读书的知识积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吃老本”的知识积累迟早会因老化而被更新,此时,不读书获取新知识,就会慢慢被时代淘汰,人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处于一个很难向上突破的瓶颈期。

突破这一瓶颈期没有任何捷径,必须重拾书本,继续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营养。如果能够终生与书为友,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但能够突破知识老化的瓶颈期,而且能丰盈精神生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读书的获得感无可替代。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大量的阅读,会使你在教学上摆脱知识供给不足;如果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与书为友,会使你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而读书的更大意义在于,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源泉。

读书是终生学习的“标配”,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从哪里来?从书中来,从持续不断的阅读中慢慢积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青少年的阅读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侵染于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养成终生读书学习的习惯,这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学生习作】

我很喜欢雨天

我很喜欢雨天,到处都是湿湿的,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草木泥土特有的气息,混杂着粉色的桃花瓣,洁白的梨花泪。

喜欢一个人打伞慢慢地走在街上,看远处的烟雾,近处的雨滴。眺望着远处朦胧的绿意,待自己走近后,在眼中一点点放大,变得清晰。可我愈来愈觉得伞下一个人的孤独,当风肆无忌惮地从伞下穿过,一阵凉意便包裹在我身边,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有一种说不清的失落。

又回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我和爸爸妈妈共撑一把伞走在雨里,雨密密地斜织着,而我却一脸灿烂的笑容,父母的话语总是逗得我“咯咯”直笑,伸出手去接伞外的雨滴,总喜欢把手弄得满是雨水才回来,甚至还神秘地告诉父母:“雨里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哦!”父母却是无奈地笑笑,这种情景大概他们已经见多了吧,我的思维总是不能令他们理解。 思绪被雨声打断,悄悄俯下身去,看着雨滴落在街边的水坑里,溅起一圈圈涟漪,漾起美丽。忍不住叫了父母出来,远远地看见两个身影,便迫不及待地跑过去,钻到父母的大伞底下。

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段和父母一起打伞的日子。伸手去接雨滴,但这次我却只接了一滴回来——掌心的那滴,是记录幸福的雨滴,任它在掌心化水,甜甜地流进心里,比之儿时,今天的我发现雨滴的味道,是甜的,里面承载了三个人的幸福,装载了伞下的甜蜜。 我找到了儿时问题的答案。

尽管梧桐叶下滴水的滴答声响,水坑中荡起的阵阵涟漪都很美,但幸福却是不可取代的。幸福在我的词典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含义——一家人在同一把大伞下避雨。

而喜欢下雨的原因,再不单单是景美,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原来,心里也有一把伞。

【感悟】

读这篇学生作文,不由得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文章若隐若现出《雨巷》的悠远意境,于是,我便大胆推测,本文作者一定读过大作家戴望舒的《雨巷》,并被这篇作品深深感染,进而沉淀为一种人文底蕴。一个中学生能写出如此意境优美的佳作,应该就是阅读的助益吧!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