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人民论坛最新时评,值得高三学生阅读收藏

2025-01-17 01:19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79人

 选文一:

让每朵玫瑰都能向阳生长

1919年10月,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感慨,现代女子受压迫“已到极点了”,“凡有觉悟的女子,切不可再藏名隐姓、含羞怕辱,不敢出来与黑暗势力奋斗”。近百年过去了,作者的感慨也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成为历史。女性“离不开锅台,上不了讲台,登不上舞台”的状况早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信念与实践。

不妨把目光转向正在召开的两会。从用一个个“沾着泥土芳香”的议案提案传递百姓呼声的女性代表委员,到以认真负责态度赢得各方礼赞的警花,再到为“抓新闻活鱼”而敬业奔跑的女记者,会场内外,一道道亮丽的“两会风景线”,生动注解着时代的进步、文明水准的提升。

今天的女性,不仅有“男女都一样”的自信,更有“握住自己命运”的自觉。去年的今天,一张照片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个双手叉腰、眼神无畏的小女孩铜像,被放在华尔街著名的铜牛雕塑前,小女孩脚前刻写着这样的说明:“了解女性领导的力量。她创造不同。”男女平等,并不是要抹杀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是要让社会理性正视这一差异,并让女性拥有同“他们”一样公平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照片引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并不在于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所形成的戏谑感和强烈视觉冲击,而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期待玫瑰自由绽放,绝不是因为她们的美丽能够点缀世界,而是因为女性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民小酒”的“代言人”余留芬,带领群众与贫困较劲,以“不惜命”的奋斗精神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的贫困局面;“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的“北斗女神”王淑芳,用20多年的青春奉献让更多国人用上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宝贝回家”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夏雪,帮助8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为一部奏鸣曲,那女性的作用,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

然而,要让每一朵玫瑰都能“自如地”向阳生长,并非易事。就在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令人喜忧参半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喜的是,全球性别差距呈现出缓慢缩小趋势,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善性别平等状况可带来巨大经济红利;忧的是,女性在经济机会和政治参与上,仍与“他们”有不小差距。报告甚至略带无奈地预测,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她们的诉求,保障女同胞的权益。

梁启超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待,“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她们”的参与,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她力量”和“她智慧”。打破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培育更深厚的社会土壤,筑牢完善的制度根基,“她们”必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陈凌)

选文二:

让信仰的力量永流传

“为救助日本遗孤给日军写信的聂荣臻”“狱中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前妻弟弟的江姐”……近日,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开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流泪。

领袖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封封书信中传递的红色故事,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回应着这一时代要求。朗读黄继光书信的演员刚上台时,许多年轻观众为他鼓掌欢呼,但是当他读完信后,台下沉默了,很多人早已泪流满面。这背后,有着真实的震撼与感动。拆封书信,就是拆封历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彩笺尺素里,流溢着或波澜壮阔、或深情款款的时代光影。书信里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往昔,也保留着濒临忘却的记忆。勿忘历史,不仅要铭记史实,更是接近那些鲜活的灵魂;不仅要触摸大历史的脉络,也要焕发出英雄作为个体的光芒。“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战争间歇给母亲写信,在临刑前给孩子寄语,英雄不仅是人格的丰碑,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标记一个时代的,是这一时代人们的普遍信仰。“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的开国元勋,“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革命烈士,书信彰显了共产党人穿透纸背的信仰力量,也标注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坚信不疑的理想,就难有冲破荆棘的意志。今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青年马克思在择业时就立下的“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理想,照亮了他的人生,也照亮了穷苦大众的前路,更是共产党人始终砥砺前行的动力。而对照当下少数人,之所以沉溺于小我小利,却理解不了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甚至质疑英雄,虚无历史,归根结底还是让信仰走失了。正因如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表达了对“精日”等历史虚无主义、有辱国格行为的不满。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才不会让梦想变形。

在历史和今天之间架起桥梁,在先辈与青年之间建立纽带,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作用不可或缺。正如一位人大代表所言,媒体不单单是传播者,更是建设者。近年来,面对媒体产品工业化生产和娱乐化风潮,《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书信、诗词、成语中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密码,值得花心思开掘。如何才能揭开历史面纱,让主旋律作品也能成为“爆款IP”?内容为王,同时避免同质;以情动人,但不一味煽情;科技锦上添花,但不让声光电轰炸感官;公众人物参与,但不依靠“小鲜肉霸屏”……媒体只有制作内容新、情感真、制作精、能量正的作品,将文化自觉化为血脉中的基因,才能让历史对接现实,把“老话”传为佳话,让有意义的事呈现得有意思。

触摸历史的细节,方能知其深刻;“通感”文化的魅力,方能焕发生机。作为历史档案的信件,字迹或已斑驳,但只要饱含精神的力量,就能激活那些久藏心中的理想与信念。革命岁月虽已远去,但只要青年自觉接过历史接力棒,我们的传统就能历久弥新、价值永传。(石羚)

微信图片_20190104171315.jpg

选文三: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瞄准“裂痕”久久为功,改革红利才能充分释放。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刘根生)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