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即,“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 , 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 , 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 , 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 , 材料组合的“纲” , 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 , 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 , 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一、【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佛山市第一中学的办学理念先进,对学生的要求科学合理,办学效果优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严、勤、活”,这三个词角度相互独立、相辅相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严”,就是“严谨”,是学习态度;“勤”,就是“勤奋”,是学习品质;“活”,就是“活泼”,是学习状态。它不仅仅是学习要求,也是人生追求,更是社会需求。但是有的同学错误地理解它的内涵和作用,有的不理解三者的关系,有的没有按照要求行事。
学校将举行一场有关上述“要求”的讨论,你班也将召开“学·明·行”主题班会课。请根据材料所属内容,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发言稿,必须用到驳论的方法,不少于10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叙述佛山市第一中学办学理念先进,效果优异是因为对学生的要求科学合理;第二句指出合理科学要求的内容“严、勤、活”及其关系;第三句指明这个要求不仅是学习要求,更是社会要求;第四句是有的同学对学校要求“严、勤、活”的认识不理解。
佛山市第一中学通过学习“严、勤、活”的要求,让青年学生能明白立身处世要严谨,做人要勤奋,要积极阳光,最后把这种要求用到实践中去。
任务要求写发言稿,明确了文体;班级要召开“学•明•行”主题班会课,明确了主体;是在班会课上的发言,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
古语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写作时可以先引出材料中学生错误的认识,然后批驳,确立观点。“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明确学生当严谨,要勤奋,要阳光向上,接着,再论述严谨、勤奋、活泼的意义,最后要求青年要践行严谨、勤奋、活泼。先“学”,然后再“明”,最后“行”,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用层进式结构。
写作重点应侧重在第四句,考生要对部分同学的认识误区进行批评,要用到驳论的方法。
立意:
1.在“学”中明方向,在“行”中显担当。
2.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3.笃学、明理、敏行。
4.以学促知明方向 ,以知促行添动力。
【武汉市第一中学2022年10月下旬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熊培云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一般人都想不到答案是“101-10²=1”。熊培云分析原因时说:想来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自由在高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唯有高处见自由
人群庸庸扰扰,看似形成不断的浪潮,其实只是毫无意义的骚动。我们每每在原地踏步,却以为终点将至。沉没于人海意味着失去了方向,唯有打破横向思维,跃至更高的维度,我们才会发现光明磊落的前途,实现精神的自由。
高尔基说:“志在高远的人,决不会因半山腰的奇花异草停留。”正所谓“自由在高处”。半山腰的风景固然美丽,但云雾缭绕,山路难行,终不比山巅“一览众山小”的壮美景观。站在高山之巅手可摸星辰、自由赏玩、俯视山脚众生。打破横向思维定势的桎梏,割舍对奇花异草抑或人世间灯红酒绿的迷恋,以向上的维度攀登,从新的、制高的视角去看清芸芸众生的庸庸扰动,看清自己随波逐流不暇自顾的狼狈模样,看清理想,看清前途与归途成为自己的引路人,拨开身旁路人,追寻自己的理想。
人的目标理想一旦确定,精神的迷雾也将在空气稀薄的高处消散。站在高处,精神、思想亦是自由的。乌合之众占据舆论高低时,唯有心界更高,才能发出清醒正直的声音。楚国命运飘摇之际,屈原被贬,行吟江畔,渔夫问他:“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波而扬其流?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答道:“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深恨人群的抱团取暖画地为牢,他以一身正直之气和爱国之心,脱离碌碌无为、惶惶不可终日的人群,悠然跃于精神的高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使身沉汨罗,屈原洁白不屈的灵魂却获得了自由,悠悠千年,向人诉说一腔热血和家国忧思。
苏轼词言“高处不胜寒”,想要在高处,必须付出代价。要遭受庸众的冷嘲热讽,要经历众叛亲离的痛楚,要抵挡高处呼啸的猎猎寒风,要忍受高处的不尽孤独。然而,不能因这些困难,就放弃攀向高处的路途,顶峰上的人,虽然欣赏不到半山腰的奇花异草,但能“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唯有高处才能触及自由,愿你我都能将庸庸沉迷与不前归还给过去的自己,为了理想和精神的自由勇攀高峰。
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自由在高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获得自由方式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自律,有人认为是放下。而材料中,熊培云则认为应该是站在高处,不受约束。对此,他提出了两种获取高处思维的方式。前者是所处位置站在高处,后者则是思维的思在高处。身处高位,我们可以不被纷纷扰扰的世事所阻碍,不被基本生存条件所束缚,拥有任意支配的自由。但是,只有真正思在高处,我们才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看得更远,才可以让自己的认知突破局限,“从心所欲不逾矩”,拥有真正的心灵自由。
写作时,可以首先表达支持“自由在高处”的观念,并对两种在高处进行思辨性分析。比如,首先可以指出,我们应当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站在高处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不利于自身发展进步的外在束缚,让自己拥有自由的条件。比如,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为例,我们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力,才能让我们拥有自由平等地对话的条件。与此同时,则要进一步指出,与外在自由相比,更重要的是站在心灵和思想高处的自由。只有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心灵,才能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而不是成为无法出走的“娜拉”。还可适当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站在高处,拥有自由。比如,就我们自身而言,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外在条件,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站在高处,拥有行动的自由。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身涵养,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让自己站在精神的高处,唯有这样才不会被当今的诸如信息茧房、话语霸权所裹挟,而得以拥有话语权的自由、思考的自由。
立意:
1.自由在高处,努力攀登之。
2.精神的自由在更高处。
3.内在的自由比外在自由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