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子
1.四种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类别 | 特点 | 方法 |
含蓄句 |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 由表及里。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
修辞句 |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 还原法。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
结构句 |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 抓住位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意。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其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段)中去找。 |
主旨句 |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 立足全文。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又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句及情感句的把握。 |
2.规避考试中理解句子含意的误区
(1)离文生义
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离开了文本语境,仅仅针对句子本身作孤立的理解,结果是离文甚至无文生义。对于一定句子在文中所含的信息、所建的联系、所有的容纳等,全都熟视无睹。理解的结果,更多的是句子抽象于这篇文章的普遍意义,而不是句子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含意。
方法:通常高考命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是特定意义而非普遍意义,需要从文中关键处挖掘。
(2)断章取义
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注意了句子的小语境,忽略了大语境。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句子的位置、行文的构成等,都常常被忽略。有的考生完全没有看到要求理解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与分量,也没有意识到该句可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或段落的窍要所在。单是结合句子前后相邻的内容去理解句子的含意,有时难以准确、全面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方法:应该联系文章表现的主旨,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3)以偏概全
有的句子包含多层意思,这就要求考生全面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有的考生思维单一,缺乏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仅从一方面予以作答,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结果可能抓一漏万,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句意的理解,既要讲聚焦性思维,又要讲发散性思维。
方法:先多预设几个角度,如句子的意思、位置、关联、作用、色彩等,再结合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作答即可。
(4)浅尝辄止
首先是阅读过程的走马观花,理解起原文来只能是雾里看花;其次是理解句意的不求甚解,一些零碎的感受被当作顿悟的全部。满足于片面的了解,就以为完全把握了句子的意思,因而不再对句子隐含的意思作进一步的深究。结果答起题来,不得要领。
从思维层面上看,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一个方法:为求答案的中规中矩,可以将句子的意思高看一等,只是,这个高度应与主旨的走向相吻合。
(5)以评代解
在答题过程中,有些考生可以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可惜的是,作答时写的却不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而是对句子说法的评价,如或评论句中所含有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评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等。理解句子固然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但最终的落脚点不应停留在这些上面,而应作从形式到内容,特别是句意本身的完全解读。
方法:先读出句子的含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再结合所用的手段与技巧,重点解读含意本身,这样才会避免本末倒置。
活动二 理解并赏析句子
一、掌握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
1.满山鸟鸣
李 汀
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躺在床上侧耳倾听,叽喳声、啾鸣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嶂。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叫,我们仰头望它们,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
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我问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老杨讲了一个故事: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伤好后,怎么赶它,它都不走。我孤独了,吼它几声,它就咕咕几声,像是安慰我。冬天了,大雪覆盖,到处白茫茫一片,它叼来枯树枝,放在场部街沿上,是让我生火取暖呢。春天了,它叼些野花来,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了,它会叼一些青草、过路黄来,让我煮水消暑热呢。秋天,它叼些五彩落叶来,搞得满地流光溢彩。
在这样一个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共处的氛围里,我想老杨一定是欢喜和幸福的。老杨和它们一起,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
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模仿鸟叫,引鸟上钩,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说着,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刊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它们”指森林,也指森林中的动物。在这里,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双方结下了深情厚谊。②“较量韧性”:在漫长的护林岁月里,老杨与孤独较量。而“它们”陪伴着他,让他战胜了孤独。③“较量强度”:林场工作强度很大,四十多年来老杨也想过离开,但他对森林的感情让他战胜了这一切。(言之成理即可)
2.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节选自李娟《我们的裁缝店》,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应先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句意时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有: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3.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答理解句子含意题要注意:
1.认真审读句子及其语境
(1)阅读句子。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①句子的主语(陈述对象);②句子的成分与结构;③句子的重心(关键词,句子的重心通常放在尾部);④表达特点。
注重对句子本身的解读,是理解句子的前提。正确解读句子,作答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阅读句子所处的语境
①阅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包括该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从相邻句子中寻找理解的层次及关键词语,以便“以文解文”。
②对于题干中有“结合全文”提示的,则要着眼全文,看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文字与语句有关联,有着怎样的关联。
2.规范答题
(1)先说表面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2)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3)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二、掌握赏析句子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句的方法。
1.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节选自张金凤《窗花舞》)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②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③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冬天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都圪蹴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饭是荞麦面,汤是羊肉汤,海碗端起来,颤悠悠的,比脑袋还要大呢。半尺长的线线辣椒,就夹在二拇指中,蘸了盐,一口一截,鼻尖上,嘴唇上,汗就咕咕噜噜地流下来了。他们蹲着,竭力把一切都往里收,身子几乎要成一个球形了,随时便要弹跳而起,爆炸开去,但随之,就都沉默了,一言不发,像一疙瘩一疙瘩苔石,和那碾盘上的石磙子一样,凝重而粗笨了。窗内,窗眼里有一束阳光在浮射,婆姨们正磨着黄豆,磨的上扇压着磨的下扇,两块凿着花纹的石头顿挫着,黄豆成了白浆在浸流。整个冬天,婆姨们要待在窑里干这种工作,如果这磨盘是生活的时钟,这婆姨的左胳膊和右胳膊,就该是搅动白天和黑夜的时针和分针了。(节选自贾平凹《黄土高原》)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一“夹”一“蘸”一“蹲”一“收”,具体而细致地写出村里人吃饭的过程,极具画面感。②用“苔石”“石磙子”等比喻,生动展现了村里人饭后沉默、凝重、粗笨的形象。③将村民“弹跳而起”“爆炸开去”与“沉默”“一言不发”形成对比或反差,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对其期望而失望的情感变化。④多用短句,使表达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答“长短句交错”亦可)
赏析句子虽说以句子为单位,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赏析活动,综合语句、表达技巧及篇章结构等多方面赏析知识。其赏析也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是赏析角度。可以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首先要结合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其次要分析文中效果,看作者想表达什么、要达到何种目的,多从描写对象、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展开。
无论哪个角度,前期都要做好理解句意、关注句子特点和联系句子位置三方面观察工作。
巩固学案
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待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他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
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我想到愁予先生的几句诗: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白先勇和郑愁予两位作家与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白先勇、郑愁予的赞美、崇敬与钦羡,以及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思考。
B.文中说白先生“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是由于经历人事的沧桑,白先勇先生在热闹的春面前有几分安详与寂寞,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C.文章题目为“看花的姿态”,正文多处写花,结尾引用郑愁予的诗句“献花”,结构紧凑,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以郑愁予的诗句为结尾,含蓄而有韵味。
D.文章写郑愁予先生浓墨重彩,形神毕备,展现出先生对花的怜惜,对美的热爱。
答案 D
解析 作者写郑愁予先生写其神,没有“形神毕备”。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语言清丽素雅,娓娓道来,展现出女性作家内心感受细腻的一面。
B.自然界的花朵终将枯萎,但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会拥有永恒的生命力。文中多用对比、夸张、侧面描写手法,由花及人,卒章显志,主题突出。
C.作者巧妙过渡,“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承接上文的哈尔滨,通过“读书”这一动作,引出下文的郑愁予先生,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D.作者用“叹息”“大叫”“连称”寥寥数语,将白先勇先生的爱花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B
解析 文章并不是“由花及人”。
6.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经历了很多人世沧桑,曾经品味过生活中众多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友情;②也品尝过失去这些美好的痛苦,有一颗历经寂寞、沧桑的心;③但他内心深藏着对春天、对那些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联系上文白先生经历过丧友之痛,也必然存着对友情的美好回忆。联系下文“但他还是爱花的”,可看出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7.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儿”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意境幽美而空灵;将歌声比作“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比喻十分独特而又生动。②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愁予先生的歌声里传达出他那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和惆怅深沉的情怀之美。
解析 题目中“具有诗的意蕴”是画波浪线句子的赏析方向,“诗的意蕴”可以从手法、意境和感情等方面来考虑。画波浪线句子意境空灵,比喻独特,感情惆怅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