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指导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写作时注意过渡了吗?可能有的同学还不够注意。什么是过渡呢?过渡就是文章中用一定的词句或段落,提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而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变化交替时而使用的过渡。用上一个好的过渡句或过渡段,表达方式变化时就显得衔接自然,文章就气韵流动,水到渠成,否则就会血脉不畅,条理不清。
那么,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由叙到议的过渡。例如在鲁迅的《藤野先生》最后一个部分里,作者先叙述他离开仙台后的情况,接着下边有一段议论,这段议论对藤野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中间有一段过渡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再看鲁迅《孔乙己》中,上文写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被取笑后,作者来了个过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文写孔乙己偷窃挨打折腿。这句看似闲闲淡淡的过渡,概括出孔乙己的悲剧性格,预示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暗示主人公末路将近。
第二种是由议转叙的过渡。如《背影》最后一节,回忆父亲一生,表现父亲老境的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作者对于父亲的理解,比“望父买橘”时又更深一层。一句过渡,由议论转入记叙,“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引出父亲写信给“我”,表达思念之情。再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文,由朋友向“我”要一幅体现昆明特点的画写起,一句议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旨。接着写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巧妙过渡,引出下文昆明雨季中的各色菌子、水果杨梅和缅桂花的描写及事情的叙述。
第三种是时空转换和场景变换时的过渡。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八个自然段描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第十段开始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作者在第九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就自然地从百草园的生活转到了读书生涯。又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作者先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只做不说潜心研究后,用“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两个过渡段,把内容自然转换到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第四种是文章由总到分、由分到合之处的过渡。以议论文为例,由总论到分论、由分论到总论,都可能需要过渡。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开头揭示中心论点后,用“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过渡,接着分别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这是由总到分。结尾处再用“我生平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过渡,由分到合,总结全篇,提出希望。
总之,同学们,巧妙而自然的过渡句子和段落,展现着作家的匠心独运,妙手偶得,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不断研究。我们写作时,可以借助巧妙过渡,由叙到议,由议转叙,时空转换,先总后分等,使文章语言连贯,水到渠成。这样,我们就能把内容写丰满,把道理写深刻,使我们写的文章“更上一层楼”。
技巧运用与点评
走着,走着……
此次的杭州之旅,我和妈妈走着,走着,脸上是与别人不同的轻松和快乐。
(★赏析:开头,小作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会思考:为什么“我”和妈妈会如此轻松和快乐呢?)
他们都太快了,只顾得上听导游的演讲,跟随导游的步伐,他们有的手里还提着摄像机,拍个不停。可我,喜欢慢慢地走着,走着。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将其他游客的“快”与“我”的“慢”形成对比,表现“我”的从容不迫,照应文题。)
此时,我的目光不自觉地移向了前面的那座古宅。漆红的正门大开,门槛设计得很高,青色的石板垒成了三级的台阶,门旁有几枝光秃秃的树枝,不甘寂寞地探出墙外,窥探着来客。
(★赏析:这一节,写“我”看到那座古宅。从“正门”“门槛”到“台阶”“树枝”,顺序合理,引人入胜。)
杭州的古建筑几乎与苏州的一般无二,都体现了江南的温婉古朴,不似北方的皇宫,红墙绿瓦,赤金相间,尊贵无匹。而杭州的美,江南的美,美在柔和,美在温婉,美在“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终。”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运用对比,突出杭州的美与北方皇宫的美的不同。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化色彩,富有艺术的意蕴。)
慢慢地,我来到那个古建筑前。此时,夕阳给天边染上一抹绯红色,给白色的墙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美得不似凡间,倒也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
(★赏析:这一节巧妙过渡,写夕阳照射下墙面之美。)
也许是由于天色渐晚的原因,此时的古宅门庭冷落,内里也没有几个游客,但是他们都神色轻松,步伐轻盈——他们是真正的游览者!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古宅门庭冷落,但几个游客神色轻松,富有闲情逸致。结尾一句赞叹,意在言外。)
我走进大门,穿过堂屋,来到小姐的卧房。不!这还不是小姐的卧房。那时的女孩子家,脚是不能沾地的,故而她们都是住在二层的阁楼上。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木质楼梯,早因年久失修而不能被踩踏。因此,小姐们的闺房也就不再对外开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小姐们的床都被运了下来 ,放在这间宽敞的大房子里。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自然过渡,写来到大屋子,交代了古代女孩子的生活习惯。)
站在小姐的床前,我静静地凝视着床上的凤形浮雕,还有床顶被铸成鸾鸟形状的铜饰。每一只铜鸾口中都衔着一只铜铃,只要床轻轻地摆动,这些铜铃也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着实有趣极了。整张床很小,大约只有1.5米长的样子,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那个繁华的时代,女儿家在15到16岁的时候,就必须谈婚论嫁了,婚后自是住在夫家,而这张精美的,困着她前半生而又载着她美好回忆的床,就终将会被束之高阁,一如当年的她一样。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详细写了看到的小姐的床的装饰。从“凤形浮雕”到“床顶被铸成鸾鸟形状的铜饰”到“铜铃”,细致而生动。作者想象当时女孩的生活和命运,包含无限的感慨。)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停放嫁妆的地方,当然,那也是库房,房间本来很大,但在几十个红漆木箱子放下后,这里的空间就显得格外捉襟见肘了起来,小姐的嫁妆自然是不少的,那是她出生后,父母亲就开始为她准备的,这份嫁妆也许很轻,也许很重,也许是金银珠宝,也许只是一箱算不得华美的衣服,但这其中包含的亲情,却是远远无法用金银来估量的。虽说如此,做父母的还是会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因为嫁妆越是丰厚,也就显示了女方家中的势力不凡,自然,小姐婚后去夫家的地位也就会越发举足轻重。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自己看到停放嫁妆的地方及引发感想。由实到虚,自然过渡。四个“也许”,想象丰富,令人遐思。一句“但这其中包含的亲情,却是远远无法用金银来估量的”,怀古思今,感慨万端。)
我扫视着那些红漆箱子,正如当年容颜正盛的小姐,审视着自己的陪嫁一样,那时她的心情,一定是期待,而又忐忑的吧!蓦然间,又想起了那张价值不菲的木床,小姐那时坐在床上绣嫁衣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转眼百年已过,当时的小姐,当年的佳人,如今也成了一捧黄土,在不知名的角落里,沉睡,安息……
(★赏析:这一节,作者由红漆箱子想到“当年容颜正盛的小姐,审视着自己的陪嫁”的情形,物是人非,历史沧桑,语言流畅,想象丰富。)
祠堂,正堂,花园,假山,石桥……我都一一走过,体验着前人的喜怒哀乐,一如当年先人们的样子。
(★赏析:这一节,作者由点到面,由叙述转入议论,语言连贯,衔接自然。)
出了古宅,我又转头,凝视着那座庄严的老宅,夜色悄悄爬上了天边,老宅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古朴、庄重、肃穆。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回望古宅,突出月光下古宅的“古朴、庄重、肃穆”,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我转过身,向着灯火辉煌处走去。走着,走着…… 我走过沉淀历史的古宅,我走向美好的未来。
(★赏析: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旨。紧扣文题,首尾呼应。)
总评:
小作者从一次旅游写起,写游览杭州一处古宅的所见所闻所感,富有生活气息。紧扣文题,巧妙过渡,语言连贯,衔接自然。
开头,小作者写自己和妈妈与其他游客不同,从容不迫,轻松快乐,与下文思考古代女子的命运沉重感形成对照。
中间,作者先写来到古宅前,比较江南建筑与北方建筑的不同,体现不同的审美风格。接着写进入古宅后,看到古代小姐的床上的装饰,以及停放嫁妆的地方,作者想到古代女子的生活和命运,想象丰富,感慨万分。最后略写作者游览的其他地方,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
结尾,小作者回望老宅,“转过身,向着灯火辉煌处走去”“ 我走过沉淀历史的古宅,我走向美好的未来”,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点明主题,首尾呼应。(指导老师 陆建胜)
佳作欣赏
让我陪你慢慢变老
岁月似神偷,偷走了你的韶华。我有多害怕,在那弹指一挥间 ,爷爷,你怎么就变老了?
打我记事起,在爷爷的呵护下,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很轻松。他的双手将我高高托起,脸上乐开了花,眼神中满是骄傲和幸福。
爷爷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有一次,爸爸告诉我,我才了解到真相。原来,爷爷出生于贫苦家庭,他省吃俭用的能力,真是让我无法想象!脏了的塑料袋,洗一洗还能用;破了的衣服,盖上补丁缝几针还能穿;就连我喝完的饮料瓶,也装上了盐、糖、味精,甚至是洗衣粉。
就是这样的他,对我却一点也不吝啬。小学一年级起,爷爷常常接我放学。我特别喜欢去小卖部买零食,每天都是两三块地花,爷爷都爽快地给我钱。
就这样,四年过去了。我几乎每天都要踏进小卖部的门,爷爷从未说过不满的话,总是拍着我的肩膀,笑眯眯地说:“这些垃圾食品要少吃啊!”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长大, 再也没有踏进小卖部的门。刚开始,爷爷调侃地对我说:“哎呦,我的孙女长大了!” 我会心一笑。可是后来,爷爷每次接我放学都会问:“你要吃什么?我带你去买!”我总是冷冷地回他一句:“不买,回家!”
到了六年级,我回想以前,觉得自己太不懂事。明明这些东西也是可以不买的,却从未控制自己的欲望 ,也没有想想爷爷对自己态度,不禁热泪盈眶 。
爷爷奶奶家的周围,并没有我的好朋友,所以我很少回爷爷家 ,而他却对我倍感思念 。
上了初中,回家的次数更少了。我常常听到母亲与爷爷的通话——“今天回家吃饭吗?我买了菜 。”“不回家了,孩子要写作业,回不去。”“那下周呢?回来吃饭吧 !”“下周再说吧 !”这样的通话,每周都会重演一次。妈妈每次都替我搪塞他,可我心里的内疚更加浓烈了。
每次去爷爷家,他都会拿出满是裂痕钱包,用黝黑而颤抖的手,从里面拿出两张钞票,小心翼翼地塞进我的口袋。当他每次这么做时,我都左右为难。接受了吧,内心的负罪感很重。不接受吧,爷爷又会继续塞。
爷爷,你能不能不要对我那么好?以我现在的能力,我怎么报答你?
希望我快快长大,爷爷,让我陪你慢慢变老吧!
简评:
小作者从生活中选材,叙述从小到大,爷爷对于“我”的呵护和疼爱,展现了一位节俭而又慈爱的爷爷形象,富有真情实感,读来感人至深。作者巧妙过渡,衔接自然。由小时候爷爷对“我”百依百顺,到后来“我”对他日渐疏远,饱含内疚之情,感情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和细节描写上,还要不断努力。(指导老师 陆建胜)
那几天,我忽然长大
曾几何时,我还是一个正值叛逆期的少女。
凌晨两三点,总有一个身影在房中埋头玩手机,刷抖音。庆幸的是,父母比较民主,不推崇棍棒教育,并且与我约法三章:作业写完后可以玩手机,但只能玩到晚上9:00。就这样,我们都愉快地接受这个约定。
那一天,我违约了。我还没有写完作业,便偷偷地开始玩手机。很显然被父母发现了,父亲对我大发脾气,数落了我一通。我心中很是不悦,世界上哪有像这般不讲理的父母,唉!
第二天,一封离家出走的信,就出现在了饭桌上。我想象着父母拿起这封信后,逐渐凝固的表情,紧皱的眉头。而现在的我,正在大街上乱窜,像无头苍蝇一般,不知自己在哪儿。脑中还不时浮现父母担心自己的样子,不禁露出窃喜的笑容,认为自己很厉害。到了晚上8:00,我再也坚持不住了,经过一天的乱逛,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心想他们也担心一天了,我回去,他们肯定会好好对待我的。
于是,我回家了。可万万没想到,父母正悠闲自在,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很是舒服,跟个没事人似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压住心中怒火,灰溜溜地溜进了房间,饿着肚子倒头就睡了。
第三天,我从睡梦中醒来,大喊一声:“妈,给我做炸酱面!”没有反应,紧接着我又喊了一遍,依然没有反应。我吓得一骨碌从床上跃起,走出房间,一看整个家中空荡荡的,似乎少了些什么。突然,我发现饭桌上留下了一封信,是父亲的字迹。上面写着:
“我和你妈离家出走了,这几天你自己照顾你自己吧,冰箱里的东西你自己做着吃———你亲爱的老爸老妈”
我惊愕了,父母竟然也学会了离家出走。瞟了一眼时钟,发现上学快要迟到了,我随即便抓了几片面包,慌忙地塞进了嘴里,便匆匆地跑去了学校。
中午,回到家中,本以为父母只是跟自己闹着玩的,心想:“他们现在一定回来了,应该正在家中制作美味佳肴吧!”可一进家门,整个家中依旧是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影。我便想,既然他们不在家,我不就可以尽情地玩手机了吗?我可不能随了他们的意,以为我离开了他们,我就会过得不好吗?说玩就玩,我拿起手机开始刷抖音,很是快乐。渐渐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快到上学的时间了,我又只好随手抓起早上剩余的面包垫垫肚子,再一次狂奔去了学校。
经过下午的四节课,再加上中午吃得少,现在早已饿得发昏了。回到家中,父母还是没有回来。这下我真的慌了,我开始担心他们了,心想:“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到底去了哪里呢?”想着想着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四天清晨,我的房间中飘进了炸酱面的香气,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便寻着这香气进入了厨房。突然眼前一亮,母亲正在做炸酱面,而父亲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报纸。一下子我喜笑颜开,一头扑进了母亲的怀抱,说不尽心中的苦与担心。
蓦然回首,曾经那个我是多么的不听话,不懂事,又是多么的可笑。但经过那几天,我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那几天,我忽然长大,懂得了自己曾经多么叛逆,也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简评:
小作者紧扣题目,选材新颖,描写具体。记叙自己因为玩手机,受到父母责备,于是离家出走一天。回家后,父母也离家出走,让女儿体会独自生活的艰难,感悟长大的不易。内容真实,表达真情,心理描写细致动人。过渡自然,水到渠成。在巧妙构思和虚实结合上,还要下工夫不断训练。(指导老师 陆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