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指导
总是平铺直叙,平淡如水,作文不能得到高分。是的,我们需要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不断培养较强的叙事和描写能力,这对于初中生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四学段“写作”中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如何避免叙事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呢?现代著名作家王鼎钧在《记叙的技巧:直叙》中说: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他认为叙述最要紧的,也许只有三项,就是:起落、详略、表里。
平铺就是没有起落、曲折,读者反应一直很弱。因为读者反应的强弱取决于文章的起落,我们要学会“曲说”。什么叫“曲说”?很简单,这是相对于“直说”而言。本来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实说出来,就是变化多端的。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变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实。你不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让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让它平面。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接受,审美的欲求不能满足。如实直陈,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机就行了,拍下来就得了,还多一点真实感呢!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就是阅读习惯,就是审美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因此,“曲说故事”就成了写作者的一大能耐。说书艺人都是“曲说故事”的大师,你说哪一段故事说得不是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更何况是生活故事呢?
“曲说”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偶然性和多变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必然的一面,而忽略了偶然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常态的一面,而忘记了变态的一面。其实很多必然都是隐藏在偶然背后的,很多常态都是潜伏在变态之中的。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我们就能在笔下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让女主人公为之付出十年辛劳和青春的项链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古今中外作家们创造了许多方法技巧,在经典文学作品有所体现,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慢慢模仿,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一、悬念法
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我们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三调芭蕉扇》,巧妙运用悬念手法。你看,《西游记》“一调芭蕉扇”写孙悟空先礼后兵,却被铁扇公主一扇子煽出几万里外,在灵吉菩萨处弄得一粒“定风丹”,又返回翠云山索战借扇。这回铁扇公主的扇子扇他不动,又战他不过,只好紧闭洞门。孙悟空却变化进洞,趁铁扇公主饮茶之机,混进她的肚里,大作手脚,逼得铁扇公主借给宝扇。不料这竟是一把假扇,越扇火焰越旺。是不是很有意思?而且,在《三调芭蕉扇》前后写了四个相关联的故事:大战红孩儿、斗如意真仙、战胜九头虫,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二、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天下就有许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人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吃惊,又要感觉结局本该如此。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巧妙运用巧合法,让人印象深刻。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期盼于勒归来?可是遇见于勒时,为什么避之不及?这一切,都与旅行中巧遇于勒有关联。我们知道,在自然状态下与一定情势下,人物总能做出最合乎情理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我们可以从“拮据”切入,比较人物、环境的前后反差,思考于勒是如何从“救世主”转变为“贼”,菲利普夫妇是如何从“期盼”转变为“躲避”,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在平凡琐屑的小事中,读出生活艰辛拮据的菲利普夫妇,为人势利,待人冷漠。而同样出生于拮据家庭的若瑟夫,却愿意给予勒小费,成为善意的化身。通过巧合和对比,我们从冷淡人情中,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误会法
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
例如郑振铎的《猫》,就巧妙借助误会法,突出主题。开头写了两只猫,一只比一只活泼有趣,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是,这两只猫都“亡失”了。接着写到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因为她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而且被烧脱了毛,更觉得难看。(这是产生误会的重要原因)后来,家里养的一对芙蓉鸟,死了一只。于是大家都误会是猫害死的,我责打了猫。后来真相大白,鸟是被另一只黑猫吃掉的。(误会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受到良心的谴责,难过无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误会的结果)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
四、抑扬法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中则指作者情调先低沉后高昂,观点先含蓄后显露,笔力由柔变健的控制和运用。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入深岩,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散文《阿长与
总之,同学们,我们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学会“曲说”故事,详略得当。可以恰当运用悬念法、巧合法、误会法、抑扬法,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摄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技巧运用与点评
步入初中,我多了一份勇气
该来的还是来了,从来没有在小学考试中出现的专属名词——数学周考,终于来了,从来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就出考试成绩的,成绩也出来了。
(第一节,小作者写数学周考,“终于来了,成绩也出来了”,考试压力之大,迎面而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我”会考得如何呢?)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来得更是突然了,甚至让我一时难以接受。
(这一节,写成绩出乎“我”意料,“让我一时难以接受”,反复渲染,加深悬念。)
拿着进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试卷时,整个人都惊悚了,想再看一眼试卷的勇气都没有了。
(这一节,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惊悚”“ 想再看一眼试卷的勇气都没有了”,为下文做铺垫。)
“92!”鲜红的数字。(还是以总分100分计)
我咬了咬嘴唇,久久地呆坐在座位上。
(这一节,小作者写“我”得知分数后,情绪低落。“咬了咬嘴唇”“久久地呆坐”,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我”的闷闷不乐。92分应该不差,难道是总分是150分?)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考这么低的分数,要知道,在小学的众多考试中,我几乎都是3位数的分数,很少出现9字头的呀。
(这一节,小作者通过插叙,交代自己不能接受“92分”的原因。小学的众多考试,“我”几乎都是三位数的分数,这与第一次考这么低的分数"形成对比,孩子们的压力真大!)
我无精打采地呆坐在教室内,只听到教室外秋叶被吹得沙沙响,远处,秋蝉也是有气无力地嘶叫着。
(这一节,小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突出自己的无精打采。“秋叶被吹得沙沙响”“秋蝉有气无力地嘶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气氛,烘托“我”的悲凉之情。)
是我对自己太自信了,还是自负?我重新打开那份不想再见其他人的试卷,好想能够从试卷中找到些分数,以安抚一下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兴奋,再安慰一下从升入初中第一次周考的失落。
(这一节,通过心理描写,写自己重新打开试卷,想再找到些分数,来安抚兴奋,安慰失落之情,真实细腻,如在眼前。)
“没错!”再怎么检查,再怎么仔细,再怎么复核,分数依然是“92”,找不到一丝更改的理由。
(这一节,小作者再次检查分数,依然是“92”,三个“再怎么”形成排比,把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将嘴唇咬得更紧了,思忖着放学回家,爸妈知道后,该如何向给予我无尽厚望的爸妈交代啊!
(这一节,写自己思忖着放学回家,如何向父母交代。从“我将嘴咬得更紧了”,紧扣上文,“给予我无尽厚望的爸妈”,从中可见孩子是多懂事,压力如此大!)
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此刻的教室外,天似乎变得更昏暗了,蝉的叫声似乎也越来越凄惨,甚至连中心大道上那几棵广玉兰,也似乎在嘲笑我:不就是一次周考吗?有必要这样颓废吗?
(这一节,再次运用心理描写,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景物描写,前后照应,以广玉兰似乎在嘲笑,“有必要这样颓废吗”?感情似乎要发生变化。)
我又一次低下头。
(这一节,写自己低下头,照应前文。)
“叮铃铃!”一声下课铃将我从沉思中拉回来。
(这一节,先声夺人,写下课铃声,将“我”从沉思中拉回来,为下文同学的安慰做铺垫 。)
“你怎么了,一堂课都无精打采的?”坐在我前面的王好同学突然问道,“连错题的答案都没有订正起来,在发什么呆啊!”
(这一节,小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写同学关心“我”。)
他看了看我的试卷,立刻明白了什么,从容地将自己的试卷借给我看。
王好安慰道:“这不就是一次小小的失误吗?要那么伤心吗?下次考好一点不就行了吗?”
他又慢慢地说:“不要因为这一次的坏成绩使心态变坏,不能因考得差就不去听讲,只有弄懂了才是有用的。”
是啊!我突然醒悟过来,记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只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才能超越现实的无限可能。“谢谢你,王好!”
回望教室外的天空,我的心一下子明朗了许多,一如那一直就是那样“天高云淡”的秋色。
(这几节,小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同学安慰“我”,以及“我”的心理变化。景物描写,照应前文。与前面细腻的心理描写相比,这几节还可以写得更加具体些。)
从那以后,我的心中多了一份面对困难的勇气,多了一份克服困难的信心。期待着,下一周,下下一周,周考的到来!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总评:
小作者立意深刻,选材新颖,真实叙述自己因为一次数学考试失利而失落郁闷,同学的鼓励让“我”多了一份勇气。文中心理描写真切细腻,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语言生动形象,真切自然,在详略安排上还要细细研究。
佳作欣赏
向阳春常在
阳光总会给人以光明与温暖,人的一生只有面对阳光,才会像春天般生机盎然。而人生并非一直阳光明媚,正如歌词有云:“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克服重重风雨,迎来的才是闪耀的阳光。
小学生活是我心中的一块玉石,尽管上面也有些瑕疵,却依旧值得我回味。还记得是四年级,我第一次接触了科学电路竞赛。一开始的我既憧憬好奇又懵懂未知,自从我加入了“面包板”电路竞赛小组,我才在一次次训练中探索电路科学的奥秘。
时间总是飞逝,我尚未训练得得心应手,就迎来了比赛的日子。奈何天公不作美,只见风云变幻,万里乌云,云层上似乎藏着一头巨兽,随时会发出夹杂着雨点的震天怒吼。此情此景,我心中更加压抑,心跳加速,还隐隐腹痛,使我更为紧张。到了比赛场地,心中的电路图已如蛛网般纵横交错,一声令下,我也手忙脚乱地开始拼搭。不一会儿元器件竟已乱为一团。别人早已娴熟地搭好电路,在一旁幸灾乐祸。哎,只怪准备得不够充分,最终只会以失败草草收场。
直到比赛结束,我依旧心神不定,心中阴雨连绵、狂风呼啸,其他人谈笑风生,不知获得了多么领先的名次,而我定是名落孙山的。一路上我抬不起头,到了家中也不愿再提此事,不愿再想此番挫折。
此事渐渐在我心中淡去了,却依旧不忘那日的阴雨,直到传来了又一次比赛的报名,那是个多云的日子。我不再回首往日的失落,而是踊跃参加了比赛,不同往日,我已有了些比赛经验,心中的不悦也无法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开始训练!距离比赛还有两个月,一个月,十五天,最后五天……
终于,在辛苦地反复操练下,电路图已如神经元一般深藏于我大脑中,成为我的一部分。阳光从云层中探出头来,照亮了我和前方的道路。
4月,是比赛的日子,也是我一雪前耻、证明自我的日子。那是个晴天——好一个晴天!阳光照在万里大地上,唤起了勃勃的生机,鸟儿开始啼唱,花朵含苞欲放,似乎在给予我们鼓励。我们沐浴着阳光,更加精神焕发——好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迎着太阳的方向,我们开车到了比赛场地,阳光愈发强烈,照在我心中愈发激情澎湃。心中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空前的自信。坐在椅子上,排好器材,一声令下,如猛虎之势,瞬间在电路板上画出美好蓝图。第一个电路,31秒!我激动不已。第二个电路,29秒!我欣喜若狂。第三个电路,27秒!我快从椅子上蹦了出去,心中的喜悦已无法控制。仅用了几分钟,我就完成了所有电路和笔试题。再望望其他人,他们正如当年的我一般抓耳挠腮,手忙脚乱,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此时阳光正好照在我的桌子上,照在我的答卷上,更照在我的心中,这似乎是对我取得优异成绩的奖励。
果然,我赢得了一等奖,心中蓦然又多了一份自信,是挑战未来的自信,让我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感谢那日的阳光,正视阳光,则一路光明;背视阳光,则一路泥泞。我坚信自信即是巅峰,迎着阳光前进,心中定会有个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