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语句赏析题答题思路

2025-01-19 13:1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88人

语句赏析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针对这类题型,我们在答题时通常分三步走:

(一)明确手法(即语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描写手法等等);

(二)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语句传达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这类题型,明确手法至关重要,不少同学因为考场紧张的关系找不出语段的手法,因此这里给大家列出中考常见的赏析角度,这样只需要逐个对照便能很快找出语句的手法了,具体的赏析角度如下:

1.从修辞手法角度: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极其表达效果(好处及作用)同学们要熟记:

①比喻、拟人修辞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

②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③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表意凝练;

④排比修辞手法,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⑤反复修辞手法,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⑥对比修辞手法,对比鲜明,突出强调了……

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描写手法入手

描写按照描写对象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按照描写方式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最常考的是人物描写中的动作、外貌、神态,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答题模板:通过XX、XX、等一些列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形象(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等),表达了作者对其XX之情

3.从表达方式入手

现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比较常考的是议论、抒情、描写,具体作用如下:

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表达人物情感;

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4.从表现手法入手:

中考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正侧结合、扬抑、借景抒情等等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①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作用: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③伏笔: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暗示。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作用: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⑦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5.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1)赏析词语时,一般选择形容词、动词、叠词、拟声词、量词等。

(2)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步骤:

XX一词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文】 唯有少年心

  ⑴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⑵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摩着它的苍老。天青色的封面泛灰得很厉害,边角都磨成了弧型,突得盖不住下面的书页。封底已经没有了,两根锈光了的书钉还在坚持。几道灰白的褶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10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⑶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那时的农村小学还是五年制,十岁小学毕业已经不慢了。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⑷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⑸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有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我不敢用力,却又很想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⑹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 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是很在意有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下来,所以也不管盖没盖上课文,只是急速地写。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其实到了现在对这些课文仍然愚钝得很,何况那时年幼呢?

  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那时哪里懂得这些文字含义的深邃?老师说好,就用打着圆圈的线画了出来,当堂背得滚瓜烂熟却也不认为有多好。

  ⑻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有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飞色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印象颇深的倒是两位老师的朗读。

  ⑼“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一位吴姓老师的朗读,语调里淡淡的忧伤和略带忧郁的眼神,我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⑽“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疾言厉色、煞有介事。我记住了这位姓潘的语文老师,也记住了贾雨村的虚伪。

  ⑾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 “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记得在学生中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学生用红笔是对老师的不敬,不能用红笔写人名。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相比规规矩矩、老成持重的蓝、黑色,红色自然醒目得许多。

  ⑿纸上醒目换种颜色就行,人生的醒目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⒀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想我以前哪里是个能在板凳上安安稳稳一坐四十分钟的孩子!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就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⒁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⒂童年依依,昔我往矣,童心邈邈,今我来思。

  ⒃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2期)

结合语境说说第(8)段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参考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解析】考查赏析词语的妙处。答题模板:“……”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所示文段,本段中是写“我”读书时的表现,从表现“我”读书的情态和心理感觉来理解“眉色飞舞”一词的作用。

请就文章第五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把旧书中的内容比做波澜不惊的大海,表达了作者回忆过去时新潮澎湃。

【解析】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第五段内容可知,本段写回忆九年前阅读时的心情,从“厚重了、成熟了”揣摩感情即可。

配套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尽量( ) ②烙印( ) ③愚钝( ) ④煞有介事( )

【答案】①jǐn ②lào ③yú ④shà。

【解析】“尽”(拼音:jìn、jǐn):本义是器中空无,净尽,泛指竭尽、完尽。引申为终尽、完了、竭尽。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由竭尽义,即全部用出、使尽义引申为范围副词全部、都。以上各义都读jìn。有时读jǐn。作副词,表示达到最大限度,如言“尽量” “尽早” “尽快”,又可以表示行为的持续。“烙”(读音lào,luò):本义是把食物放在烧热的器物上加压使之热化熟化,烙饼、烙锅贴;用烧热的金属工具熨烫,使衣物等平整或在物体上留下标记:烙铁、烙衣服、烙花、烙印,通读“lào”;炮烙(páo luò)相传是商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烫,让被惩罚的人在铜柱上爬行。后指用烧红的铁烙人。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鲁迅《祝福》)。“愚”(读音yú):愚笨;傻:愚人、愚不可及、大智若愚;愚弄:为人所愚;用于自称的谦辞:愚兄、愚见、愚以为不可;姓。“煞”(读音shā,shà):读“shà”,意思为极,很,例如煞费苦心;急煞;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煞气,凶煞、凶神恶煞;读“shā”同“杀”,同“刹”。煞同“杀”,弄死,杀死;立性凶暴,多行煞戮;令杖煞之;打煞人了。

2.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请结合文章第⑶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参考答案】作者5岁入小学,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中学。正常学龄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作者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了初中。

【解析】考查阅读理解。结合第(3)段内容:“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回答即可。 

3.快乐的往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当时读过的课本上找出了哪些童年踪迹?

【参考答案】①课文的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压在课文上;②深邃的句子(老师说好的句子)用打着圆圈的线画出来;③师生的当众朗读;④写在书中的自己的颜色都是蓝色黑色的;⑤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成为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

【解析】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4)段“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可知,概括内容在后面段落中。第(6)段“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 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概括出答案①;第(7)段“那时哪里懂得这些文字含义的深邃?老师说好,就用打着圆圈的线画了出来,当堂背得滚瓜烂熟却也不认为有多好。”概括出答案②;……第(13)段“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那是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概括出答案⑤即可。

4、作者既然说“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就应该对自己“眉飞色舞”的朗读记忆犹新,而他却说已经记不得了,印象深刻的倒是两位老师的朗读,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两位老师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用意:用自己眉飞色舞的朗读衬托老师令人难忘的朗读,有力地突出了老师的朗读给我的印象颇深,产生的影响之大。特点:吴老师——语调里淡淡的忧伤和略带忧郁的眼神让人记忆犹新。潘老师——以疾言厉色、煞有介事的特点表现贾雨村的虚伪。

【解析】考查表现手法的作用。用自己“眉飞色舞”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朗读时的特点,衬托出老师的朗读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5、文章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点明文章主旨:对童年的怀念,对“无处寻,惟有少年心的感慨。”扣题,与文题“惟有少年心”相照应

【解析】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根据结尾段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即可。结构上“照应文题”;内容上“点名主旨(中心)”结构作用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前文、照应开头;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中心,点明了作者什么感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点明了认为怎样的品质、性格、精神。   

6、为什么“我”在“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参考答案因为“我”在“最简陋的功夫戏”中找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帶来了乐趣。或:因为“我”能忙里愉闷,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愉偷找乐,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3分)

【解析】阅读所示文段(14)段,根据具体的上面情节,了解“最最简陋的功夫戏”指的是什么内容,从“我”对生活的体验来理解作答。

7、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我”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重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所以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就无从寻觅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是本文的末尾一句,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无从寻觅少年情怀的现实,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淡漆的遗憾和伤感之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