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之指代题考点分析

2025-01-19 19:3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077人

知识梳理

一、知识点:中考记叙文阅读中指代题总结

二、教学目标

1、对近年中考模拟题中指代题的分析总结与探究指代题的考试角度和方式。

2、并针对不同的指代题总结做题方法和思路。

3、掌握这些方法和思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做题方法

通过对近年的中考一模试卷记叙文中指代题的分析,可以把指代题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分成以下三类:

1、用“这、那、这样、那样”等之类的指示代词进行提问的。

这类指代题考得比较浅,只需找准范围在文中就可直接找到答案。

如: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这样”指的是:(4分)

(1) 

(2) 

答案:22.(4分,各2分)(1)冬天,父亲在树苗身上涂白灰,围稻草;(2)春天,父亲又去掉树身稻草,在小树周围扎下一圈枣刺棵儿。

2、对文章中具有特殊含义字、词、短语的指代内容进行考察。

这类指代题就重在考察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能力了。中考指代题中大部分都考得这种题型。

如: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⑥段中“一席话”所指代的内容是:(4分)

(1)

(2)

答案:22.(1)交代创作“青花瓷”歌词的初衷(2分)(2)解释“瓶底书汉隶”这个“谬误”产生的原因(2分)

3、对文章中具有深层含义字、词、短语的指代内容进行考察。

这类指代题考察的难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就不仅仅是对文章某一段落的理解,而是要学生把握中心和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着眼全篇。理解性就又上了个台阶。

如:第⑨段加点词“别的什么”是指 (3分)

A.仙人掌底座上的仙人球。 B.女人自己的心灵。

C.老人的自尊心。 D.一种原本良好的社会风尚。

答案:23. (3分)C

四、方法总结:

就近原则是指代题最基本的方法,因为找准信息点至关重要。不论什么类型的指代题都需要运用这一原则。

第一种指代题做法:

1、用就近原则找到“这、那、这样、那样”所指代的内容范围,一般是在这些指示代词前。

2、找到信息点后仔细阅读。找到与“这、那、这样、那样”相对应的内容。

3、这种题型的指代题往往可以用原文中语言作答,比较简单,只要能找准信息点,学生都能作对。

第二种指代题做法:

1、用就近原则找到题目中的字、词、短语所指代的内容范围,一般在这些字、词、短语之前。

2、这类题考察的是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整合能力。所以做题时需要向前寻找一到两段仔细阅读,理解这两段内容。

3、理出这两段的主要内容,在从中找出和题目所涉及指代词的内容的相关信息整合概括即可。

第三种指代题做法:

1、用就近原则找到题目中的字、词、短语所在段落。

2、仔细阅读这段,读透,弄懂这段作者主要在讲些什么。

3、在把握中心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中把握全篇内容。答案一般都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挂钩。

~例题汇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一16题(20分)

雪夜灯火马庆民

①加完班已是深夜;从帮扶村返回家的路上,天空飘起了雪。一瓣瓣轻盈的雪花,有对天空的依恋,有对大地的向往,纷纷扬扬,翩翩而舞。

②不远处,亮着几盏灯火,我想,每一盏灯火里都包含着一份守候与期待,或许,还有不期而然的遇见和美好。

③这样的雪夜,这样的灯火,总会点亮埋在心底里那些若隐若现的往事。

④军校毕业那年,我去东北某部实习。那里的冬天出奇得冷,大雪下个不止。一个冬日傍晚,我接到命令:去给演习部队送补给。完成任务返回时,我们走错了路。夜越来越深,雪越下越大,幽冷深邃的夜空拥抱着那伸向山野深处的弯弯小路,没有村庄,也无行人,唯有雪在纷飞,风在鸣咽。

⑤我们打算找地方掉头时,伴着几下dian bǒ,车子陷进坑里了。因为是临时紧急任务,车上既没有通信设备,也没有可使用的自救工具。

⑥我提议我在车后推,司机小刘在车上驾驶,我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反复尝试几次,车不但没出来,轮子打滑还越来越厉害,越陷越深。

⑦于是我让小刘在车上守着,独自去前面看看有没有村庄,好找一户人家借把铁锹。

⑧山野的雪夜,猝然而起的“咯岐咯吱”声,打破了这份和谐与宁静。不知道走了多久,突然,一盏幽暗的灯火出现在我的视线,那,似乎是一种等待,也是一种希望。

⑨伴着一阵喜悦,我快步走去。那是几间矮矮的平房,一圈篱笆围起一个小院。灯火,正是从破旧的老窗透出来的。我轻轻拍了几下木门,唤了几句,“有人吗?”半天没有反应。正在我各种猜测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发白如雪的老奶奶披着衣服探出头来,“谁呀?”

⑩ “奶奶,我是当兵的,正在执行任务,但我们车子陷进坑里了,想借一把铁锹用。”我赶紧说明来意。

⑪ “哦,解放军同志啊,你等俺一下,马上给你开门。”老奶奶说着折回屋里拿钥匙。

⑫门开了,老人要我先进屋暖和一下,我说还有司机在原地等着,得赶紧回去。

⑬ “那咱们一起去”,老人穿上羊皮大衣,又踏上棉鞋,她说这条路她闭着眼都知道咋走。

⑭路上,老奶奶问我是怎么找到村里的,我笑着说,“是您屋里那盏灯!哦,对了,这么晚了,大家都睡下了,为什么奶奶还亮着灯呢?”

⑮老奶奶叹了口气,“男人和俺刚结婚不久就去战场抗日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在夜里亮着灯等,从起初的煤油灯、蜡烛,到如今的电灯,一直亮着,我怕他哪天回家,找不到门。”

⑯雪在飘飞,晶莹了世界,也晶莹了眼睛。泪眼朦胧中,我回首凝望背后那盏灯,灯光昏黄,却显得如此温暖,又如此光明。

⑰点亮一盏灯,给离家的人照亮归程;点亮一盏灯,给守家的人照亮了梦。灯火之下,有人和衣而卧,静静聆听着风雪肆虐的声音,念着远方的亲人。或许,那盏摇曳不灭的灯火,只为了“ 

”。

⑱车子被救出来后,我坚持要送奶奶回家,她却只让我送到小路拐弯处,也就是刚好看见灯火的地方,奶奶说,“看见灯,就到家了,就不用怕了。”

⑲很多年过去了,我走过很多冬天,经历过无数雪夜,却一直深深记得那句话,那盏灯。

⑳行路的人,走得再远,心中牵念的,无非是暖暖的一盏灯火。灯火下,有书、有棋、有酒,就算没有这些,有人也就够了。我想,每个人眼里都有一盏亮着的灯火,看见它,就会在心底腾起一阵暖意。

(《人民日报海外版》)

12.diān bǒ( )(2分)

13.结合上下文,段横线处能填入的最恰当的诗句是( )(3分)

A.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中“那些若隐若现的往事”。(5分)

(1)“我”

(2)老奶奶

1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5分)

16.文中的“灯火”对老奶奶有特别的意义,作者反复写“灯火”也有特别的用意,结合全文内容依次作简要分析。(5分)

12-16题

12、颠簸(2分,一字一分) 13、B(3分)

14、(5分)(在一个大雪夜里) “我”在完成任务返回时,车子陷进了坑里,于是前往去借铁锹。“我”看到了老奶奶家的灯火,找她借到了铁锹。后来,“我”坚持送老奶奶回家,她只让“我”送到小路拐弯处看得见灯火的地方。(3分)

老奶奶送“我”返回原地时,和“我”说到亮灯的原因,是为了给她的丈夫照亮回家的路。(2分)

15、(5分)画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当时的夜深雪大、山野荒僻的恶劣环境(1分)。渲染了幽冷孤寂的氛围,(1分)体现了“我”焦急、无奈的心情。(1分)为下文我们的车子陷进坑里,“我”独自去借铁锹的路上看见了一盏灯火做铺垫。、(1分)

16、(5分)“灯火”对于老奶奶来说是一种等待和希望。“(1分)灯火”给离家的丈夫照亮了归程,给守家的自己保存了丈夫回家的希望。(1分)

“灯火”对于行路的人来说是坚守和给予人温暖的慰藉,体现了作者对人情温暖的赞美。(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幼学纪事

①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xūn táo逐步养成的,这就需要一个好点的文化环境。我后来之所以喜欢读点书,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   

②开始叫我接近了文艺的是孔德小学的老师。  

③一次,一位眼睛高度近视的老师,把我们招呼到他的宿舍里去,给我们诵读一首诗。他屋里哪儿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诗集贴近鼻尖才能读得出。他的声音不洪亮,也无手势,读得很慢,却很动人。此后我再也没读过这首诗,然而它给我的印象,却始终留在脑海。每当路过孔德旧址,我还常常想起这位老师。  

④从15岁那年起,我就上不起学了。

⑤或许我是个幸运儿,或许生活本就是由许多“偶然”所铸成。辍学以后,过着“一当二押三卖”日子的我,居然进入了辅仁大学中文系,当了一阵一文不花的大学生。我的几位好友,是那所高等学府的学生。他们同情我的境遇,就夹带着我混进了辅仁大学。

⑥事是好事,但头一天进校门,我就觉得浑身都不自在,眼睛只敢看地板。好像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才进了教室。教室里学生们大都已就座,只有我兀立一旁,这就更增加了我的紧张。我真想掉头回去,回到我或当或押或卖的“自由”生活中去。我的热心的好友走去找他的几个同学,只见他们嘁嘁喳喳了一阵以后,就指着一个空位子告诉我:“你今天先坐这儿吧。”我于是坐下。心想,我明天坐哪儿呢?果然,第二天就换了个位子。此后天天如是。

⑦尽管这样,听课还是令我神往。我还记得一位孙教授讲秦观,一位顾教授讲辛弃疾。他们精到的讲解,让我领略到这些大词人的妙处:他们能在婉约近人的文字中抒发出忧国爱国的深情以至豪情来。多么美,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⑧此后,靠朋友们帮忙,我终于找到一个职业,但不足以糊口,前途依旧茫然。只是偶然在一个招生广告里,我又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一家中法汉学研究所要办法文研究班,每周晚上开两堂法语课。汉学,法语,又是夜校,这对我简直是个天赐的机缘。报名口试时,我说了对“汉学”和“语言”的兴趣,很快便通知我被录取了。从此,我又进入了另一所特殊的高等学府。

⑨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头一年照例从字母念起,第二年选文里就出现了莫里哀和雨果,最后一年读到19世纪末的散文和诗。教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听得也入神。以至于上课时,我竟仿佛觉得自己已近“雅人”。但课前课后,我却不能不继续过我的“俗人”生活。  

⑩那时我每天上班需步行很远的路,平时只带一顿午饭,不过是窝头小菜之类。上夜校时,就需带晚餐了。把窝头带进文学的殿堂,已经很不协调,更何况冬天“殿堂”里只烧暖气。暖气可烤不了窝头,冷餐总不舒服。幸好,“殿堂”外的院子里有间小厕所,为使上下水道不受冻,里面安着火炉。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成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又香又甜。香甜过后,再去上课,听的偏是夜莺、菩提树这样的诗情。下课以后,需步行回家。天高夜冷,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足音。且走且诵,路就成了我最好的温课的地方。  

1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我衷心地喜欢这两句话,读起来总感到亲切。我庆幸自己在恶劣的条件下,竟遇上那么多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涅:黑土。

14. 根据拼音写汉字。xūn táo (2分)

15. 第⑥段加点词“天天如是”指的是 (4分)

16. 阅读第③-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1)孔德小学的老师,使“我”接近了文艺。

(2)“我”的好友,

(3) ,

17. 对第⑧-⑩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从没真正读过大学,能进夜校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

B. 读夜校时“我”兼顾读书与谋生,“雅人”和“俗人”生活并不矛盾。

C. 厕所成餐厅,马路成温课之地,一心求知的“我”对困苦甘之如饴。

D. 这几段写“我”自己努力求学,似乎与文中反复提及的良师益友无关。

18. 联系全文,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含义。(5分)

14. 熏陶(2分)

15. 每天“我”都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等好友帮“我”随机找到一个空位才能坐下听课。(4分)

16.(2)带“我”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免费听课。(2分)(3)辅仁大学的两位教授,让“我”领略了诗词之美和祖国语言的魅力。(4分)

17. D(3分)

18. 从全文来看,这句话强调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文中的“我”在恶劣的条件下,有幸遇到校内外许多良师益友,受他们影响,身处困顿的“我”不曾沉沦,而是始终努力求学上进,追求精神上真正的自由。(5分)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