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在平时的写作中,融入了真情吗?作家赵丽宏说过,文学是人类感情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写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须臾离不开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也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是现在,有些考试作文命题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我们读的一流作品少,导致写作缺少真情实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我们写作时,只有体验生活,融入真情,激发思维,才可能感动自己,感染读者,发人深思。
那么,我们如何在写作时融入真情,激发思维呢?
一、寻找感情触发点
平时,我们的写作,可能只关注于写什么,怎样写,而对于为什么要写,考虑得比较少。比如刚刚开学,有哪些人、事、物等,引发了我们的内心波澜?是老师的一句问候,还是同学的一次帮助?是爸爸妈妈的劳累身影,还是陌生人的微笑样子?我们如果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先主动寻找真情的触发点,然后自然流泻于笔端,就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例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写作于1985年,它的感情触发点是什么呢?作者谈到有两个: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人真实的散步经历;另一个是自己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一次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的“孝道”大加赞赏,他认为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莫怀戚感动地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写作的念头”,就是感情触发点,或者说写作动机和欲望,仿佛种子进入土地,引发一种“生命的感慨”。这些对于我们的写作,是不是很有启发?
二、选择感情凝聚点
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后发现,大凡经典作品之所以感人,都是作者善于选择感情凝聚点,精心裁剪构思而成。作家们常常采用截取法来选材构思的。什么是截取法呢?就是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我们平时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背影,犹如电光石火,它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这个背影,省略了其他方面的种种描写,不仅别开生面,给人一种新颖感,而且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广阔空间,从而体现了作者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总之,同学们,我们平时写作构思时,不但要善于寻找感情触发点,激发写作欲望;而且要精心选择感情凝聚点,巧妙地用截取法进行选材和谋篇布局,融入真情,激发思维,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情真意切,真正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技巧运用与点评
外婆的那双手
即使地球不再转动,即使明日太阳变得黯淡,即使雾霭笼罩双眼,即使远方的地平线已消逝……当心灵真的已疲惫,悄然回首,我还有我的归宿,在那条爱的长河里,我陶醉……陶醉于爱,陶醉于亲情,陶醉于外婆最无私的奉献。
【赏析:开头,小作者运用排比手法,看似语言优美,富有气势,实则就是为了引出外婆的“最无私的奉献”。可以开门见山,或者设置悬念,语言简洁一些。】
永远忘不了外婆那布满皱纹的双手,那是辛勤劳作的印迹,那是汹涌于心中最令人陶醉的暖流。婴儿时,是这双手轻轻地抱着我,让我看见外面这精彩的世界,让我感知空气中充斥着的浓浓的情意,交织于我的周围,始终难以散去。稚童时,是这双手缓缓地扇着扇子,使我安然入睡,让我享受着这世上最凉爽的风儿,让我沉浸于这世上最甜蜜的梦乡,久久不愿醒来,只因那份依靠。而如今,那双手所凝聚的爱始终未曾消退,尽管不再是轻轻地抚摸,不再是缓缓地摇扇,却能在每一个瞬间使我感动,让我陶醉。
【赏析:这一段细致描写了外婆的手,体现从小到大外婆的对于“我”的爱,虚实结合,让人印象深刻。】
还记得那个令人难熬的夏日,炽热的空气仿佛正在燃烧,顽皮的水汽也不知躲到哪儿去乘凉了。闷热、干燥,令人难以忍耐。而此时父母因为工作需要只留我一人在家,正当我不停地抱怨时,是外婆犹如天使般来到了我身边。每天下午,她都不辞劳苦地赶几公里路到我家,为我洗衣,做饭,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到了晚上,当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时,她总是在外头安静地看看电视,而那电视的声音,更别说我,连她自己都不知是否能听清。无论再怎么困倦,无论再怎么劳累,她总是默默地等着我,陪着我,生怕我哪时有什么需要似的,一直待到我睡下了,她才去睡。而第二天早上,她又得匆忙地赶回去照顾年幼的表妹。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天天如此。在这个难熬的,近乎窒息的夏日。
【赏析:这一段,叙述炎热的夏天,父母因为工作需要,不能陪我,只有外婆不辞劳苦,为我洗衣做饭等,但总感觉描写太少,尤其是细节描写,因此缺少画面感,不够感人。】
前不久,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回来时买了一些礼物。其中必定少不了外婆的那份。当外婆拿着那精美的礼盒时,眼睛里泛着无比喜悦的光彩,那双手却一直舍不得放下。还不住地表扬我乖,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这些情形都是妈妈向我描述的。她说着说着,我的心中不免泛起丝丝涟漪,有一丝的喜悦,有一丝的感动,还有一丝的愧疚。是啊,当外婆无怨无悔地为我付出时,我似乎总是觉得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从未多想过些什么,仿佛地球就是绕着我转,花儿就得为我而盛开。可此时,我小小的礼物就能换取外婆极大的快乐。或许,只因为那份深沉的爱,那份令人陶醉的爱。
【赏析:本段通过叙述“我”给外婆带礼物,外婆很感动,舍不得放下,外婆和“我”的爱的对比,表现“我”的愧疚之情,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沐浴在爱的长河里,幸福、温暖、甜蜜……当我勇敢地走向远方,仅留下个淡淡的背影时,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天籁,那是爱的呼唤。外婆的爱,爱到深沉,爱到忘我,爱到沸腾,爱到令我陶醉……
【赏析:结尾通过形象化的议论和抒情,表现外婆的爱深沉而忘我,呼应开头,余味无穷。】
总评:
小作者从生活中选材,感情真挚。以外婆的爱贯穿全文,回忆童年外婆对于“我”的呵护和慈爱,表现外婆的爱深沉而忘我。叙述中描写还要更细致,更生动,才会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开头,“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创设情境,由外婆的一个感人的镜头切入,比如《秋天的怀念》开头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或者设置悬念,如《散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小作者先从外婆“那布满皱纹的双手”写起,勾起读者的美好回忆。小作者分别从“婴儿时”“稚童时”“现在”,描写外婆对于“我”的呵护和疼爱,感人至深。接着叙述炎热的夏天,“我”一个人在家,外婆来照顾“我”,她来洗衣做饭,陪“我”写作业等。但总感觉描写不够。可以借鉴杨绛的《老王》的写法,进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文章才有感染力;也可以学习鲁迅写长妈妈的手法,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最后,写到“我”第一次给外婆带礼物,她很感动,久久不肯放下,让“我”感受到外婆也需要关心和体贴。可以上面写与外婆的一次冲突,学习《背影》的写法,表现“我”对于外婆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和怀念,就会更加打动读者的心灵。
结尾的形象化的议论和抒情,为文章增色不少。
佳作欣赏
开学新鲜事
上课铃声响起,走进来的却是美术老师,真奇怪,这节明明是体育课,难道体育老师有事不在学校?
问了同学才知道,下午三节课都上美术。听了这话,我马上就愁了起来:哎,本来就所剩无几的艺术细胞,这下要清零了吧?可是美术老师并没有让我们拿出书本,而是说明这几节课的目的——编织。
编织?此词一出,我的头顶,慢慢出现一个巨大的问号:编什么呢?
美术老师用她那清脆的嗓音,告诉我们中秋节过后,学校要开展活动,别的班就是做沙拉,扫扫地之类的,只有我们班是编织最难的,所以要认真学。
难归难,好好完成这项新任务才是最主要的。老师在PPT上展示了许多作品,一个个都是那么精巧美丽。我们还学到了底部的类别,有十字底,米字底和井字底;编法有辫编,平编和绞编。讲完这些,老师拿出一个她自己编织的小篮子,给我们展示了底部和绞编的编法,并调侃说自己是个“手残党”,篮子一块儿地方编得紧,一块儿地方编得松,我们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老师让四个小组的桌子拼在一起,同桌两个人共同编一个:一个同学负责固定底部,另一个同学负责编。
我和同桌选择用米字底来编,用绞编来编。我的同桌却总想自己编一个,不大配合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难题,我编的绳子用完了,可带钢丝的纸藤还露出很多。我举起手,想让老师教我封口。可这个时候,老师正在教其他的小组,没注意到我。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在里面打了个结。老师来到我身边,看见我在里面打了个结,笑着说:“这样也可以。”我向另一个组借了一段白色的绳子,继续编,之后再用辫编编一个篮把手,这样一个小篮子就OK啦!
我前面的男生帮他同桌编完后,自己又编了一个,别人走过时说了句:“你编的这个底不错嘛!”他听了得意地说:“那是我可是出自——”“裁缝世家。”他话还没说完,被我接了过来。“不不不,我可是织女下凡,心灵手巧。”他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都被逗得开怀大笑。
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终于编好自己的小作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只是个小练手,我们要编的比这个大多了!拿到图纸后,“织女”主动对老师说:“老师,这个太简单了,我们想编个难的。”此话一出,我们其余三人则瞪大了眼。
这节课,我们虽然没有完成作品,但是却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编织的乐趣和魅力,期待下一节课作品的完美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