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命题蓝皮书》三大关键词,在语文命题中的理想呈现

2025-01-18 19:0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727人

蓝皮书的出版标志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它开辟崭新的命题价值观,成为一线教学的指挥棒,必将根除教学复习的顽固陋习。

一 “核心价值金线”

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立德树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无价值,不入题。”从蓝皮书的诠释看,似乎主要体现为语文命题的文本价值观,必须选取体现核心价值的文本为命题材料。近两年的高考题,体现得非常鲜明。

不过,语文命题的理想状态还应体现在设题上。材料承载价值观,命题也应切入价值观。大概以“评价”的方式考查考生的价值观不好设题,近几年高考都极少直接设题。一篇表现爱国主义的文本,如果只从思维角度命题,考生的核心价值观怎么考查呢?

论述类文本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怎么让考生的价值观与文本碰撞融合,从而提炼出考生的价值观,考查核心素养,是摆在命题组面前的大课题。

我们希望选择文化内涵深厚的文本作为阅读材料,文本里充满深刻思辨的价值观,与考生经验碰撞出创新的思想,准确地考查考生的价值观。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选拔出真正有发展潜能的考生。

新教材有不少这样的优秀文本,比如,外国小说单元,《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等都体现对尊严的深刻认知,与读者的价值观尖锐冲突,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激励孩子创新价值观。

这样的设题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必须用批判性思维的标准,不能以僵死的文化教条作标准答案,只要观点正确深刻,反映积极的文化导向,就反映考生优异的思维和人格品质,理应获得到满分。

我们希望,高考不应只考查“怎么写”“为什么写”,更应考查对作者思想的思辨,彰显考生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体现考生的格局和思想。总之,必须将考生带入生命冲突,考查考生对“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个性化的解答,反映文化素养。

二 “能力素养银线”

高考必须考查核心素养,蓝皮书表达为四个关键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语文的核心素养凝聚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四个关键词,有机统一为以语言为载体的爱和思想。

语言力聚焦于运用,审美力聚焦于鉴赏和评价,思维力聚焦于对问题的提炼和解决,文化素养聚焦于对自我的认知力,因此对思想的表达和论证是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狭义的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解决“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问题,结晶为思想。爱是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思想是爱的理性认知,即信仰。

近年高考命题的核心问题仍是肤浅,客观题与语言运用无缘,应删除;主观题琐碎,与思想力打擦边球,没有文化素养的施展舞台。尽管努力去套路化,命题却切入空泛,增加审题难度却没有多大意义。去年尽管增加审美力的考查,却仍肤浅,特别是语言运用题,脱不了“雕虫小技”的肤浅。

怎么重点考查表达力和思想力呢?很简单,必须提供有文化深度的材料,创设文化思辨的舞台,聚焦思想提炼及论证的命题,追求简洁深刻。整个阅读题最多只考两题,一是思想力的考查,二是审美力的考查。二者融为一体是最终的题型,就是写作一篇“阅读评论”,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而区分功能又极好彰显。

命题者一时无法挣脱原有命题模式的束缚,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才改革得很慢。发达国家的母语命题给我们极好的借鉴,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呢?

作文更应突显思想的核心素养,从一个很具体的角度切入,考查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既是语文素养的准确考查,又反映未来的发展潜能。法国的高考作文是极好的借鉴,真正考查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命题形式也很好。

三 “情境载体串联线”

“无情境,不成题”是很可贵的认知,是对远离人生的技能考查的纠正。语文命题更有情境创设的优势。不过,情境问题要创设得很有质量并不容易,必须唤醒两个对象才是有价值的情境。一是触发认知情趣,只要考生进入描述的情境,就自然唤醒一种情感,特别是探索生命的热情。二是触发想象,以情境问题的方式切入命题,很好地激发想象力,考查创新力。

作文是最宜于情境设题的,去年新高考二卷“选择·创造·未来”的设题,举了几个例子,有一定情境性。不过,看美国的命题:“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想象和探索热情是不是被激发出来?是不是很好地考查了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总之,要诞生理想的语文命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