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大报纸停刊的消息不断传来,据说全国已经有五十多家报纸停刊了,就连鼎鼎有名的《法制晚报》也迫不得已停刊。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说:“现在的阅读都在手机上,谁还看书报呢?”针对这种言论,我想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书报阅读,真的还有意义吗?答曰:有,不仅有,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更不能忽视。为什么呢?有些人恐怕会百思不得其解,手机阅读既方便也实惠,这种不花钱的免费午餐哪里会有呢?既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市场,那么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不能说人家的一定错误,因为我们也在充分地利用这一现代便捷阅读工具。既然如此,那么,书报阅读还有必要吗?答曰:“有,不仅有,而且意义非同寻常。”何以见得呢?
首先我先谈自己的一点阅读感受。我是伴随着书报成长的,因此首先对书报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呢,也许正是诗文里描写的那样:“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那种晨晚手捧一卷的感觉实在太美好了。在这里,书报,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对接。书报,会成为你的挚友,成为你的良师,更成为你灵魂成长的阶梯。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一本书、一份杂志或一张报纸,它们都是很有鲜明特点的,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它看似不言语,但是在主办者的眼里它们都承载着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这种思想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渐渐形成一种倾向性或体系性的思想。如果你坚持读某一方面的书或者订阅某一份期刊或报纸,日积月累肯定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像吃什么样的食物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一样,读什么样的刊物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书本阅读与手机阅读本质不同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书本阅读有一定的倾向性或体系性,而手机阅读呢?则比较随意一点;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难以像书本或期刊那样成体系。
另外一点呢,就是纸质刊物一般追求精品化意识,相对于手机信息的泛滥与粗糙,两者提供的阅读质量肯定不能同日而语。当前,阅读上存在一定的劣币驱良币现象,相当一部分读者不读经典名著,就连一些出版的报刊也不读。阅读手机信息几乎成了人生的全部。要知道,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消耗。当你经常沉浸在劣质阅读环境里,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对精神的一种消磨。当然,手机阅读也有精品,这个不能排除。关键就在于你的选择。倘若要学习、考学、做学问等,我劝你一定不要离开纸质阅读。因为纸质媒体发表、出版的门槛比较高,一般稿子都要在相对专业化的主编和编辑手里经过,受纸媒发表的有限版面和出版费用影响,任何一个刊物的主编一般都会在审稿上严格把关。因为产品要拿到市场上,要受到专家和内行人的品评和检验,当然,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检验。
第三,纸质阅读的存在感比较强,一张报纸或一份杂志或一本书读完了,放在书柜或床头,可以时时翻阅,也可以用笔圈点勾画等等,并且阅读时所产生的点点滴滴感受如或喜悦或伤心或愤怒等也会时时刻刻泛上心头,让你百感交集。而手机阅读呢?往往都是一闪而过,那种刷屏式的感觉总让人有种虚空感。而作为书报的那一种书卷气、油墨的书香味从哪里找呢?倘若你是文学爱好者,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或者文学期刊、报纸收藏起来,岂不可以时时阅读、时时品味呢?当然,也有人会说,这些手机也可以做到。然而每一个人阅读的目的都不同,因为每一个爱好阅读的人都有一个文学梦或者作家梦。他们阅读不仅仅是了解信息,也许还有一个铅字梦。试想想,当自己的文章被刊物发表的感觉和发表在手机上的感觉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也许有人嗤之以鼻,但是当你在汇报年度成果或者申报职称或者参与文学评奖时,发表在刊物和手机上的能一样吗?答案显然不言而喻。刊物的物质呈现特点就最具有说服力。这也就是相当多的写作者还是非常向往把文章发表在纸媒上的原因,即使那些吃不上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作者,更何况相信“白纸黑字”的群众呢?
从这些方面来看,纸质阅读,意义仍然非常大,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物质食粮,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而这些,就是纸质阅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了。因为纸质阅读,不仅仅要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还要担负培养高质量作者的重任。因为,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乃至创造都是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作家才能完成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