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要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见解从何而来?它不是来自现成的名言警句,来自死记硬背,而是来自思维方式的转变。那么,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转变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段,谈谈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议论的突破。向前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它以前是什么情况,或者可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例段】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还不至于如此伶牙俐齿,寡情薄意,但是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有虚拟的平等,于是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自觉正义感爆棚,一打开电脑便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所不满的对象口诛笔伐,嬉笑怒骂,竭尽攻击之能事。至于事情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没人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网民一何怒》
这段议论,不是对讨伐者简单的道德谴责或是非评判,而是在探讨网络讨伐盛行的原因。这一探讨就是建立在“向前面想一想”的基础之上:网络伶牙俐齿,寡情薄意,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和在现实生活里并非如此,何以如此?原来是“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远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新意。
向后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会带领什么新的局面,或是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充满戾气的人不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理性而不感情用事。一两人有点戾气不可怕,可怕的是互相感染,以致整个社会充满戾气,必将会导致文革那样的悲剧发生。那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政治帽子满天飞,什么“走资派”“封资修”“大毒草”,不一而足,语言充满火药味,动辄“打倒”“炮轰”“火烧”,甚至“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戾气张扬,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制造社会分裂,痛快的是张扬者个人,受害的是民族和人民,那样的时代是无论如何不能重新再来的。这段议论没有停留在对戾气的一般指责上,而是采用向后面想一想的方法,指出任凭戾气张扬,互相感染,以致整个社会充满戾气,必将会导致文革那样的悲剧发生,振聋发聩,促人警醒,远比一般的道德谴责有力量。议论消极对象,向后面想一想就是想它的严重后果,如果是积极对象,向后面想一想就是想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向正面想,就是沿着命题者的意思或常规思维进行直接的思考。这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我们在直接思考的时候往往抓住一点即行下笔,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在进行正面思考时,要作细化处理,最好能分出两到三点。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可能是事实,但不能就此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在大学里,人们可以学到新知识,开阔视野,扩宽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读书在他们身上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什么是“用”,是需要好好辨析的。混张文凭,招摇过市,是“用”;占得高枝,抢得金饭碗,是“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自我,提升生存能力,这也是“用”。明明是一只灰喜鹊,没有看清楚它的本色,误以为是白的,于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处鼓吹,说喜鹊如白鹤,这样的思维方法难免要闹出笑话来。这段议论是对大学读书无用的批判,也可以说是对大学读书无用论为什么错的正面回答。先叙述许多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接着叙述大学学习对人的影响,再分析“用”的多重性,每一条都直指大学读书无用论。细化思维,多方考量,“首先”“其次”“再次”显示思路,标明层次,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向反面想,就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时,想一想别人会有什么感觉,可能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然后针对这些感觉和反对意见,进行解释或反驳,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诚然,家里有安全,路上有凤险。北京时间2016年10月25日15时“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如果不恋海上之路,蜗居在家,郭川不会有葬身鱼腹的危险。但是,如果这样,郭川也不会有“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的辉煌和荣耀。屁股底下坐着二级火箭,点火是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当宇航员不危险吗?但是三次遨游太空的景海鹏说,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无论在家还是上路,处处有风险,关键是看有无生命之虞,是否值得用生命去置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与其恋家,不如上路”,倘若说上路有危险,显然具有否定中心论点的意味,但要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就不能回避这样的质疑。以“诚然”为段首语,先承认对方的观点,然后以“但是”引出反驳,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语段的中心落在“但是”以后。向深处想,就是平时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地说,就是面对一种现象,不能停留表面,就事论事,而要去想它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影响,对于消极现象则要想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国内许多城市普遍洋地名泛滥,“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什么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让人啥啥分不清。我国的汉语言,是富有内涵意义的独特个性文化,通过字词拼接组合后,能让人产生联想,也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不管含义如何,也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随便找个洋名了事,不仅是一种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暴露出创新能力的不足。开动脑筋,利用汉语创造有个性特点的地名,远胜于到国外去拉郎配。这段议论先概述洋地名泛滥的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洋地名泛滥是一种自我迷失,也是懒惰思维地表现。叙述洋地名泛滥的现象,但不止于现象,而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背后的实质,具有启发性。向他处想,就是把目光转向其他领域,想一想其他领域什么与话题相似或相同的情况,然后借用这些相似或相同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所要证明道理。向他处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应当是自然的,似时针“滴答”般缓慢,如翠竹吐笋般优雅。你看过彩蝶的蜕变吗?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才成就了彩翅翩然。假如,你剪开了丝茧那狭长的甬道,诚然,幼蝶能够快速挣脱束缚得到释放,然而快速的“成长”注定了幼蝶的蜕变不会如预想般的华丽。本应轻巧的身躯确是那么的臃肿笨重;一双翅膀也因萎缩残缺而无法振翅飞翔。过快的成长,夭折了蝴蝶翩舞花间的梦想。缓慢而优雅,才能给与我们一个健康而充满希望的精彩人生。本来要探讨的问题是人的成长,却想到自然界,想到时钟和翠竹,想到彩蝶。彩蝶的成长过程是缓慢而自然的,用彩蝶的成长来类比人的成长,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换角度想,就是转换思考角度。角度,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观察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问题有多种角度,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形成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同样有道理。人们许多不同的看法表面是对立的,其实都有合理性,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采用非此即彼的态度选边站。鲁迅和沈从文,一个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一个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但是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鲁迅成了现代文学殿堂里唯一的尊神,接受至高无上的膜拜,而沈从文却被逐出文学的殿堂,几十年无人知晓。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就像玫瑰和紫罗兰散发着不同的芬芳,但是崇尚非此即彼极端思维的人们,总是喜欢做二选一的选择题,抬高一个,打倒一个,制造不应有的历史悲剧。这是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里的一段议论。当一般同学依据材料大谈个性和创新的时候,该考生把目光转向当代文坛争论,转向如何评价鲁迅和沈从文,角度独特,观点新颖,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任何一种观点都会有反对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也有一定的道理。合起来想,就是把两种相左或完全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在承认对立面观点的某些正确性的同时,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或更正,以全面、辩证地阐述自己地见解。马克思批评普鲁士政府:“你们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个性是生命的标志,没有个性,你会是别人眼中的白开水;没有个性,你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然后慢慢死去。但是,个性不是天马行空的独来独往,不是简单的超群,更不是偏执的怪异,它同社会需要紧密相关。那些杀人行凶者该有个性吧,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许因为几句玩话就能怒杀同窗好友;那些落马的贪官该有个性吧,身为高官,养情人,包二奶,无视党纪国法。他们有个性,但是他们的个性没有帮他们成为美丽的珍珠,反倒使他们成是毒蜘蛛!大力弘扬个性和反对个性恶劣化,两种观点强调的重点不同,方向并不一致,作者在阐述“反对个性恶劣化”的观点时,先承认对方的观点,阐述个性的意义,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议论更加全面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