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9种结尾技巧及运用示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攻略

2024-11-23 15:3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195人

议论文结尾


从高考优秀作文看,这是一段集中的论述,语言要精要、恰当,字数100字左右。这一部分的作用:


1.对分论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进一步明确、深化中心论点。


3.联系当前现实和人生生命,体现文章针对性。


第三部分:结尾,字数50—100字。


有多种写法:


1.呼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点明题意,使文章观点更加清晰。


3.发出呼告,以求发人深省。


语言要铿锵有力,富有哲理内涵,宜多用排比、拟人、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


议论文的结尾写法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所谓“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常见误区


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


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原则


1、结尾要收束全文。


结尾要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又明确的认识。


2、结尾要简洁有力。


它是给读者以最后的、决定性的印象部分,既要充实又要要简洁有力,以使读者增强印象。


3、结尾要令人回味。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之雅有余味。


写作要求


1、总结全文,强化主题;    


2、或情或理,富有意趣。


结尾方法


1、总结全文,强化主旨。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大国担当,这便是今日中国之姿态。我们传承京剧,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发展高铁,增强科技硬实力;我们推动“一带一路”,谋求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世界各国的共荣共昌。我们要向世界发声:我们将以饱满的姿态,迎接挑战,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眼中的中国》


2、警句结尾,概括主题。


比如以下面几句话结尾:面向阳光时,阴影在你背后。背向阳光时,阴影在你眼前。世界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向。


我们的尾段只要在它前面加以补充,丰富内容就可以了。如:


有的人生活一帆风顺却整天闷闷不乐,有的人一生曲折坎坷却始终拥有幸福和快乐。真正决定幸福感的,不是物质,而是生活的态度。面向阳光时,阴影在你背后。背向阳光时,阴影在你眼前。世界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向。(愿每个心向阳光的人都拥有幸福的人生。)


3、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1)照应文题。


《勿以好恶论断之》结尾:“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2)照应开头。语言精炼,首尾照应,既总结全文,又升华主题。


【示例】《今年花胜去年红》


开头:


当漫天的黄沙遮盖了远行的身影,当滚滚的浓烟升腾成不落的信念,当咫尺的天涯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


结尾:


当风沙覆盖了唐玄奘的脚印,当历史湮没了林则徐的音容,当人们送走了连战的身影,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


4、引用收尾,余音袅袅。


正如作家刘白羽在《第二个太阳》中所说“我现在应该清醒地跨过这个门槛,跨过之后,我还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希望在你们读到信的2035年,35岁的我会和18岁的你们并肩作战,跨过一道道槛后继续披荆斩棘,与中国一起圆梦。


——《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


5、反问结尾,发人深思。


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你会如何作答呢?


——《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繁忙的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


——《走不倦的人生》


6、对比结尾,突出主题。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后面这些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永恒的答案。


——《与永恒拔河》


7、排比结尾,回肠荡气。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谈意气》


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亲情》


8、抒情结尾,引起共鸣。


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                          ——《幸福的感动》


9、比喻结尾,含蓄优美。


故乡如一弯新月,悄然挂在情感的枝丫,如一缕微风,轻柔吹拂着漂泊的灵魂。流淌的岁月,如梦的故乡,似浮雕镌刻于心灵的丰碑,读不尽那深刻的内涵。


故乡,是人生旅途中永远不灭的灯火……


——《不灭的灯火》


【三种方法充实结尾】


1、让设问问出共鸣——自问自答+收束


(1)


但是否所有被忽视的都有价值?【自问】并非如此。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不意味着必须要将自己慧眼独识的内容加以利用,而是在仔细辨别与考量的基础上有所取舍。【自答】哪怕这一部分只有1%是有益的,但全面的眼光与独到的思维的也可能会带来100%的改变,这即是成功。【收束】——《看到看不到的》


(2)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天翻地覆,但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难道仅仅是要关注孩子积极的情绪?【自问】近乎完全功利的教育理念正在使教育走向远离生命尊严的“迷途”! 【自答】着名的“山东辱母杀人案”所反映的仅仅是伦理与法律的纠缠?【自问】人们关注的也许不应仅仅是于欢的改判,而是事件背后可怕的道德与人性!【自答】近日发生的“刘国梁被退休”事件难道仅仅是一次教练员与队员的“意气用事”? 【自问】面对血性的拼搏男儿,制度与权力是否应具有人性的温度……【自答】


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吞吐天地的强大自信来自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魄,而这智慧与胆魄也正是源自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正视”态度——从不躲避,从不妥协,从不胆怯!


那么,树立大时代自信,请从“正视”开始!


【收束】


——《也谈“敢于正视”》


(3)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果每个人躬身自问:怎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自问】善待天地,坚守良知,快乐就永远在。【自答】或许那就是我们内心真正要寻找的温柔快乐的人生之枕。


【收束】


——《无愧天地,快乐之枕》


2、为呼告增加文采——反复/排比,最后一句自由句收尾。


参考句式:


我分明……,我分明……,我分明……;


一旦……,一旦……;


一……,一……;


君不见……,君不见……


(1)


让心灵到达这片枝繁叶茂的地方,以真为根,扎根泥土;以善为干,拥抱阳光;以美为叶,带来绿荫。当真善美的大树茁壮成长时,心灵将会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心灵的到达》


(2)


清泉中泉水町咚,我分明听到了谭嗣同的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分明听到林则徐的呐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分明听到了孟子当仁不让的庄严宣告“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清泉点点滴滴滋润心田,让我体味到了什么足美好的人生。


语文,是一泓清泉,洗涤我布满尘垢之心,擦亮我混浊迷茫之眼,冲刷我在纷杂尘世中沾染的满身污垢,让我面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3、引用+阐释+化用标题


(1)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引用】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阐释】智者若树,知道变通【化用标题】。


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引用】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化用标题】            ——《智者若树》


【解析】阐释就是指对引用内容的更换方式的说明。标题的化用可以照抄之后加后缀,也可以直接扩写标题。


(2)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引用】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阐释】,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化用标题】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3)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引用】时光荏苒无还。如果你仍然茫茫乎不知所适则会失去晋进的时机。【阐释】正如古谚“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及弱冠非童子,束之不往岂丈夫”。 【引用】解下你的缰绳,让青春无悔,拥有手挥五弦的释然,目送归鸿的恬然。【化用标题】


——《解下你的缰绳》


【结尾两要求】


1、首尾呼应:结尾是开头的重复+延伸,营造文章的层次感。


【示例】1 《把梦想带给花季》


开头:


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结尾:


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分析】


结尾段回扣开头段,语言稍作变化,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示例】2《渠清如许》


开头: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结尾: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分析】


结尾段回扣主题“生活”,对开头段的清淡意义做出了为人、处事以及对社会的升华。


2、风格匹配:开头结尾的匹配


【示例】1


《山是一道坎》


开头: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


结尾:


心里的坎,捉摸不定,可以叫人在平静中怀有深深的绝望,然而跨过去了,我们就都是胜者,所以我记住了,必须跨过这道坎,才能迎来人生的另一页精彩篇章!


【解析】


开头结尾都采用呼告式,情感比较激烈。


【示例】2


《季节》


开头:


曾经,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幽婉,随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古痴情。


结尾: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只剩一个单调的秋季。


【解析】


开头结尾都非常典雅温婉,整体风格高度一致。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好议论文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下面这几种结尾方法也是不错的。


1.点明论题,暗示主旨。


有些议论文,是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论证问题的。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生活道路。


又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结论和论点也是统一的,故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2.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束时,既概括全文内容,又同开头部分提出的论点相照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论述中心: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3.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4.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


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


5.画龙点睛,篇末完题。


有人认为只有狭义的散文常用“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议论文也有在篇末“点睛”,借以完题的(完题,即指完成论述过程,完整而有相当的深度而言)。


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梁实秋这条文化走狗毕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这个结尾,最终画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实秋身份的狗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题。


6.抒情描摹,远瞩前景。


如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热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个结尾情理相宜,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决心用自觉行动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7.文意已尽,自然收尾。


大多数的议论文,都是“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结束、收尾。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8.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结尾时说:就这样,个人(指李自成)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这个结尾,即在正告人们在革命胜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忘乎所以,意义极为深刻。


总之,“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这里所谈及的,不过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结尾方法。而且应该注意,不论何种结尾方法都应该服从论述问题的需要,决不能使之成为外加的游离的部分。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