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历史试题中的考查

2024-11-23 11:4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18人

【真题再现】

2021·浙江·高考真题)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社会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2019·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2.(2022·全国·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2015·全国·高考真题)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详解】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河南(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说明河南状元人数减少的情况,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经济重心虽然南移,但中原地区经济却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是在北方,故D项也不符合史实。

4. 1984年,邓小平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由此可见,邓小平(

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成熟 B.明确了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

C.用唯物史观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D.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详解】根据材料“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可知,邓小平从生产力的视角来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C项正确;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全面概括,排除A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1992年方才明确,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将启蒙理性变为现实 B.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启蒙思想

C.人们对启蒙理想的幻灭            D.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详解】启蒙运动描绘的理性王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其宣扬的平等、人权和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平等、人权和政体,反映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启蒙思想,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排除A项;人们对启蒙理想的幻灭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6.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明代的《何氏家训》要求,“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清代的《顾氏家训》告诫后世子孙,“士农工商,须专一业”,还特别规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社会结构不断解体 B.四民等级观念的固化

C.经济发展导致观念变动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析】“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士农工商,须专一业”可见在明清时期,商业已经受到重视,这种观点的变化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故选C项;“士农工商,须专一业”可见传统的四民社会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对代经商的态度,排除A项;“还特别规定,对于习贾者,宗族同样给予资助”说明商业的地位在有一些地方获得很大的提升,传统的四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排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它不代表国家的经济政策,只能反应家族或地方的行为观点,不能说明国家废除的抑商政策,排除D项。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