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命题与答题看2023古诗鉴赏复习策略

2024-11-23 08:3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095人

利用中国古典诗歌特点,命制对比考题、制作参考答案,是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一个倾向。但是日常教学中对比鉴赏的训练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有三个:高考参考答案没能充分反映对比思维规律,没能提示正确的鉴赏方向;对古典诗歌对比特点及相关知识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对比方法不熟悉。

因此我们应对命题和答题进行双向评价:高考命题,设问题要尊重学理,制答案须反映规律,考学生应体现示范。高考训练,应揭示答案的规律,须完善答案的内容,要形成“教学答案”。

一、设题有对比任务,但参考答案对比效果不明显

有的考题直接确定对比任务,对比在两首诗之间进行,且对比题目都是关于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在参考答案的制作上,却不能完全体现设题的意图,对比效果不明显。通过训练我们把对比效果鲜明化。

例1:2022年全国甲卷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命题点评】和所有古诗鉴赏的对比命题一样,本题是作差异性对比。选文的题目相同,选文描写的对象相同,选文的表现手法也相同。在此前提下进行差异对比,符合文学比较鉴赏的一般条件,显示了文学比较鉴赏的基本愿望,当然也体现了比较鉴赏的难度。“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实际指画眉鸟咏物意义的差异。

【参考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答案点评】从诗歌要素角度入手,答出“画眉”鸟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意思清晰明了。但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对形式的赏析,对比感都比较弱,答案只说明对两首诗的理解认识到位深刻,却不能说明两首诗对比的到位与深刻。

【再写答案1】①欧诗托物言志,画眉鸟是诗人的自况自喻,诗人有和画眉鸟一样的自由追求,一样的寄情自然。

②文诗借物抒怀,画眉鸟是诗人与世界的媒介,画眉的鸣叫将诗人带入怡然自得、宁静独立世界之中。

【再写理由】强化对比点的对应,追求对比点的多重;既强调“作用”之结果,也指出“作用”之缘由,进而突出句内逻辑;揭示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怀”的差异。

【再写答案2】①欧诗写画眉鸟的不同境遇,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②文诗写画眉鸟的悦耳鸣叫,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满足,表达了对怡然人生的享受。

【再写答案3】①欧诗中的画眉鸟,激发着作者对自由与约束之矛盾的感受,因而赞美自由的画眉鸟。

②文诗中的画眉鸟,调和着作者对自由与约束之矛盾的感受,因而感谢笼中的画眉鸟。

【再写理由】再写答案2、3紧扣“作用”这个关键词,并将表达“作用”的动词“激发”“调和”放在最醒目、最有力的位置,进而优化了语言;强化对比点的对应,追求对比点的多重。


例2: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

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答案点评】企图从思想内容角度答题,但只是着眼于诗的局部,未能从全诗的角度思考。应该结合两个方面答题:艺术手法作角度,思想内容为信息。

【再写答案1】①《送》直抒胸臆,并进行联想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吐露,在高远志向、乐观态度下离愁自然淡化。

②《白》借景抒情,用描写眼前之景来疏导离愁。全诗的画面都是送别之景,下驿、浦楼、乡路等身边景物,吸引了一些对人的关注,使离愁分散淡化。

【再写理由】紧扣题目要求说“排遣”;突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对比;艺术手法作角度,思想内容为信息;揭示王勃志向高远、胸怀宇宙的个性气质。

【再写答案2】①《送》用阔大的画面稀释离愁,在三秦、五津、海内、天涯等大景下,人和离愁都变小了。

②《白》用较小的画面分散离愁,下驿、昌亭、浦楼、乡路等移情对象,使得离愁并不悲绝。

【再写答案3】①《送》突出空间感,由“城阙”到“五津”“海内”“天涯”的扩展,离愁逐渐被志向情怀所代替。

②《白》突出时间感,在“日”“年”“早”“依然”“晚照”等时间流动中,使离愁疏导释放。

【再写答案4】①《送》重联想,五津、海内、宦游、天涯等联想,强调了友谊却淡化了离愁。

②《白》重实写,下驿、浦楼、乡路等身边景物描写,以物代人而减轻了离愁。

【再写理由】再写答案2、3、4运用分类形成对比关系;强化对比对应,强化多重对比;强化教学示范性,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

二、设题有对比任务,但参考答案没有对比

有的考题尽管直接确定了对比任务,也是在两首诗之间进行对比,而且也是对诗歌整体的理解,但参考答案既无对比方法也无对比结论。我们要汲取教训,通过训练强化对比意识,纠正离题作答的错误。

例3:2022年浙江卷

楼前(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命题点评】应在整体上作比较,一来容易捕捉作者的意图,二来考生容易发挥。

【答案点评】第一,只是分别指出两首诗在情感和写法上的不同,而没有用对比方法得出对比结论来。第二,强调王诗运用细节描写,但没注意到杜诗的“因雨上金铺”也是细节描写。应答作“杜诗尽管也有细节描写,但更突出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第三,细节描写属于表达方式,拟人手发属于修辞方式,二者缺乏可比性。

【再写答案1】修辞角度:①王诗运用夸张手法,多年后的老马竟然还有“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不管是作者的想象还是亲见,这一习惯动作及持续时间都具有夸张性。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再写答案2】描写对象角度:①王诗通过动作(人物)描写表现千秋节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②杜诗通过环境描写表现盛景的衰败,表达对由盛而衰的伤感。

【再写答案3】描写方法角度:①王诗间接描写:通过对老马留下的“总举头”习惯,让人联想“千秋节”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②杜诗直接描写:通过对紫苔“上金铺”的描写,来书写对盛景衰败的伤感。

【再写答案4】虚实角度:①王诗通过想象,借以前老马“总举头”来写人对盛世的怀念。

②杜诗通过写实,借紫苔“上金铺”描写物人两非的荒凉氛围。

【再写理由】1.意义:展示古诗对比学理的魅力;示范“将对比进行到底”的意义;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示范。

2.方法:先用分类思维找到四个思路,然后再用分类思维确定每个思路的对比关系,并得出对比结论。

三、设题没有对比任务,参考答案也没有对比

有的考题没有确定对比任务,只是对一首诗进行鉴赏,参考答案自然不涉及什么对比。但是我们却发现,结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可以发掘对比空间,用对比思路能更好地回答考题。

例4:2022年上海卷

城中闲游(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

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

③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命题点评】本题只涉及一首诗,也没有诗内的对比任务。分析“闲游”所寄寓的感情难度较大。命题人没有关注到贯穿全诗的对比手法。

【答案点评】第一句没能体现提示作用。“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的表述,错把因果关系处理成了转折关系。“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的表述,错把转折关系处理成了因果关系。由此看出命题人对诗存在明显误读。

【再写答案】以闲人的眼光写了对世事落差、人生错位的感受:

首联写主人虽然建了漂亮的池台,却大多时间居于路边码头。

颔联写虽然花千金买来的胜境,却总被闲人享受。

颈联写一无所有的诗人却在别人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尾联写虽然斜阳客散,但春色却可自由绽放自我欣赏。

总之,作者既受困于怀才不遇之境,却又享受着怀才不遇之境。

【再写理由】纠正参考答案对诗歌的误读;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思想情感;发掘诗中强调人生错位的对比意义;解读首联、颔联、尾联内部的转折对比关系,解读颈联暗含的对比意义;通过本诗我们再次发现刘禹锡绝不自我伤感的鲜明个性。

例5:2022新高考II卷

送别(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答案点评】用了意象捕捉法,有信息筛选,无角度确定。

【修改答案】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通过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将离愁无限强化到极致。

【再写答案1】①五、六句用芦花满眼、芦花飞舞来渲染离愁弥漫整个空间。

②七、八句用孤帆不见、长江空流来感受离愁将占去所有时间。

③于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渲染了离愁之无限与永恒。

【再写答案2】①五、六句用“飒飒芦花”从近处来感受离愁。

②七、八句用孤帆远去、长江空流从远处来感受离愁。

③于是由近及远渲染了离愁之绵绵不绝。

【再写答案3】①五、六句用芦花满眼、芦花飞舞的弥漫感来渲染离愁。

②七、八句用孤帆不见、长江空流的萧疏感来反映离愁。

③于是在充满感和萧疏感两个方面,表达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排遣离愁。

【再写答案4】前四句写乐景,后四句写哀景,在对比反差中凸显离愁:

朋友会有行进中的欣喜,我则只有静止中的伤感。

朋友的尽情游览喜爱他乡,换来我无限的思念和出离的伤怀。

越期待朋友远行揽胜,则越伤感自己的形单影只。

【再写理由】本诗反映了古典诗歌擅用比照思维的特点,因此我们从比照思维角度分析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时间与空间、近景与远景、弥漫与萧疏、动态与静态、乐景与哀景,对这些对比意义的揭示,使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四、结束语

古典诗歌有两大类表现手法,是对比类手法与托物言志类手法。无论对比类手法中的时空相映、虚实相间、动静结合、主客互见、比衬互显、抑扬相伴,还是托物言志类手法中的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因事言理、整体象征,都体现着对比比照的内核。因此,运用对比思维进行古诗鉴赏既非常必要也十分可行,无论命题还是教学都要遵循这些学理。在答题中要贯彻总思路:用对比手法,完成对比任务,得出对比结论;将对比训练当作教学的目标来认真对待。

高考中的两大关系,命题人测试答题人水平,答题人揣摩命题人意图。命题人制作的参考答案,是否充分反映学理,是否体现示范性,直接影响着日常教学质量。日常教学能否遵循学理,能否不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能否在确定角度、捕捉信息、优化语言的顺序下练答,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影响着高考测试效果,影响着高考人才的选拔。因此,研究高考应该重视命题与教学的双重评价。(作者李旭山,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本文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3期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