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阅读考前梳理与指导

2024-11-23 22:2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05人

总体要求

1.读懂是“王道”。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他两道。

2.把握文体特点。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四大体例: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笔记。掌握不同文体特点。

3.注意两个文本类型。文言文也会出现“文本一+文本二”新形式的“群文”阅读,两文本会在内容上有共母话题,题目多为主观概括题服务,要注意两个文本在某一话题上的内在关联。

3.读不懂怎么办?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一是不必着急,标注一下(如画线或圈圈)放下先读下文;二是借助上下文来推断;三是借助第3道选择题来助译。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说不定题目没考查呢!如果题目真的考查到,你还是不懂,那说明题目击中了你的“硬伤”,认命,放过,不纠结。

4.考前如何查漏。如背传记类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高频词,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120个常文言实词,高考次常文言实词。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要梳理一下。高考的文化常识题不会“难怪偏”。突破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多记一个是一个。

【文言断句】

【解题关键】

(一)扣名词和代词

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二)扣动词和形容词

谓语成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三)扣文言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尤其要关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四)扣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五)扣句式对称

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断句选择题形式】

四个选项,两处设置不同,考生可以找不同,用排除法快速答题。

例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解析】“不须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寡人”“诺士大夫”“子”是人物代词,且都做主语,中间断开。“何也”,单问句。

【答案】“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断句】10 B.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句意】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例2【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解析】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从句式结构来看,“居其宅田其田”是对称结构,“田”后可断开。“惟仁是亲”是宾语前置特殊句式,“无变旧新/惟仁是亲”,中“无”与“惟”关联词对应(无论……只是……)。“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百群做主语,前面断开。“广大乎平天下矣”,“乎”“矣”为句末语气虚词,断开。“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者,……也”为判断句,“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

【答案】10.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断句】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例3【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将和秦国结盟的意思,“于秦”是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应断到“秦”后。“是……也……”是判断句,虚词“也”后断开。“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可以运用句式对称断句,句末有虚词“矣”,加重语气,至此断开。“所以”解释为“用来………的”,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此所以………也”,“此”做主语,是判断句。这里“文”是“田文”,即孟尝君的名字。

【答案】10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断句】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这就是我田文(孟尝君)忠于大王的表现(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

例4【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文言文真题及解析】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解析】表示人物的主语,有“吴汉”“邓禹及诸将”“上”。“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仓促;匆忙。“造次”“不能以辞语是“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多所荐举”“再三召见是两个独立的动作谓语,要分开。“其后”,指代时间,前面要断开。“其后勤勤不离公门”,省略主语;公门:官署﹐衙门,做“离”的宾语,后面要断开。“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

【答案】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断句】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

微信图片_20230508195835.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195956.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200047.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200135.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200224.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200315.png

微信图片_20230508200402.png

【文意推断】

选择题:判断文意概括、分析的正误。

总体把握文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对比分析找漏洞。议论文重点分析议论性质的中心、主旨句。记叙文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地点、官阶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只要读懂文章,此题难度不高。做题时要比对原文,错误点往往很小,一定要心细。

一句话:难度是不高,“视力”要够好!一个理:同是选择题,同是对文意的理解,与现代文Ⅰ相比,文文言文的这道选择题容易得多,所以要珍惜,再难难不过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拿下。【2022高考文意推断真题回顾】

例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T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原文】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译文】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解析】“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 “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前文背景是齐助楚攻秦,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派张仪离间齐楚。秦欲伐齐,楚若与齐绝交,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以示谢意。所以说“西德于秦”是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这道题出得很刁钻,如果没有读懂文意,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

例2【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T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原文】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译文】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解析】文中叔向意思是说,古代君王以德为重。而晋平公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需要大量人力,耽误百姓农时。怎么能靠这些(建造游观之台)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叔向的意思很明显,君王安身立命重德政,不可贪图个人享乐。再进一步说,就是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得重德、重民。选项中的“只顾”是单一性,所犯的逻辑错误:叔向并不反对君王的安身立命,反对的是君王安身立命的方式(只图个人,不顾民生,在春天筑台)。这道题目出得也很难,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思维演绎。

【解析】注意魏王所说中的一个“愿”字,表达了个人的愿望,也就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国,搬来救兵。并不是孟尝君主动表达意愿。题目相对简单。

例4【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T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12.D【解析】“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为“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家族兄弟。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外戚。题目难度低,相当于送分题。

【文言翻译】

答题思路:

①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贴身翻译,字字落实。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翻译重字个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②忠实于原文,万不可随意发挥,添油加蘸;

③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做无用功。试着将句子中的所有名词全部照搬下来,然后翻译动词及介词;

④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⑤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⑥直译不通,再意译。

四点意识:

①得分点意识。原则上一句话可以设置得分点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再简单的地方也不能轻视,再难的地方也不可放过。重点: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要慎下笔,力求精准;省略的地方要补出;特殊句式要对应做出准确的翻译;句子的顺序该调整的要调整,如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如果有通假字,那一定是一个得分点。

②语境意识。语境意识是一种敏感,是一种阅读素养。文言翻译的句子,多有一些难度,但要记住,“字不离句,句不离段”。一个字的意思是得服从于一句话的表达需要的;一句话的意思,又脱离不了一段话的语言环境。字,从一句话的前后文推断;句,从一句话的上下文推断。

③规范意识。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译完后的一句话,要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范要求,不能是病句。

④细节意识。书写要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词语表达要精准,不能随意。要有修改意识,译完后,想一想,这句话念得通不,合不合语境文意。要有腹稿意识,不要轻易下笔。

【特别提醒】

下下策:不懂装懂的技巧遇到不能译的地方,千万不要空缺,不要涂改,不要故意暴露自己漏点。处理方法:尽最大可能想象,写出一个意思来;或者把原文照录。寄希望于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忽略了你的漏点。“有聊胜于无”,虽不是上策,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