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十八个历史阶段特征详述及主干知识列举(4)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

2025-01-19 02:3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86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年)——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


【阶段特征综述】本阶段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时期。中共诞生后领导的工人运动受挫,开始积极谋求国共合作。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实现了从城市革命道路到走上符合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的转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随后的内战中,中共带领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民族工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夏天”,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的疯狂掠夺,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重创。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又在内战中陷入绝境。《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被写入党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政治上:这一时期,经历了四个阶段,1921-1927年为中国共产党独自探索革命到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展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使中国错失了一次实现民政治的机遇。1927-1937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政策发展演变: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将抗日。1937-1945年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1949年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使中国再次错失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大好机遇。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反帝反封的胜利。纵观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2)经济上: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趋于萎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如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但这一迅猛发展的态势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破坏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疯狂掠夺,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万幸的是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前后,开展了“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迁移重要工矿企业到大后方的活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经济控制,内战使本已非常脆弱的经济陷入冰封雪冻的绝境。

(3)思想文化:1921年中共建立时就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对三民主义做了进一步发展,民族主义明确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更加广泛,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相似地方,成为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光辉典范。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纲。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诞生;中共二大,建党工作完成。
(2)国民革命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三民主义的发展;北伐战争。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侵华日军的罪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5)重庆谈判和国共内战。
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茂盛夏天(1927-193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5)萧瑟秋天(1937-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疯狂掠夺;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中共领导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6)绝境冬天(1946-1949)。

3.思想文化: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十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

【阶段特征综述】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和平统一的局面形成,为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恢复任务完成。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制定并开展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一五计划,实现了发展生产力(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的有机统一。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从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新中国建立时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扫盲教育的开展及“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1)政治上: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个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两部法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最终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将其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新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1953-1956年为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最终在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改造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3)思想文化: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新中国建立后,开展了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扫盲教育,大大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对大学院系进行了调整整合,重点发展理工科教育。1956年,确立了指导文学艺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双百方针”。
(4)外交上:新中国建立后,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和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了重要条件。新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国际外交外舞台,提高了国际地位。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一化三改”。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对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教育:扫盲教育与高校院系调整。
(3)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4.外交上:新中国外交初创时期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2)步入国际舞台的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