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十八个历史阶段特征详述及主干知识列举(2)—隋唐至明清时期

2024-11-27 07:5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86人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


【阶段特征综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制度上多有建树,三省六部制形成,科举制创立;安史之乱后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上“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隋朝废除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以才学为选官依据的科举制,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制度,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2)经济上:均田制的继续实施及废除,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更——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以曲辕犁为代表的犁耕技术和以筒车为代表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使传统农耕经济走向繁荣。制瓷业成为手工业发展亮点,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使北方民众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难移。坊市制、宫市制制约了城市商业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实施“官商分利”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
(3)思想文化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化兴盛;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发明及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唐朝完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标志书法艺术的繁荣;两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使得唐诗更是流芳百世。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态度——尊道、崇儒、礼佛,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韩愈大声呐喊振兴儒学,但由于没有跳出汉儒天命观窠臼,儒学危机依旧严重。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道;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
2.经济上:曲辕犁;筒车;均田制的终结;坊市制;官商分利政策;四大商业都会;草市、夜市;飞钱;市舶司。

3.思想文化:三教并行;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应用;唐诗;绘画;僧一行的天文贡献。

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林立的分裂状态又逐步走向统一,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战争一度频繁发生,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比较密切。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元代建立后,创立了全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成熟,为后世沿用。北宋建立的二府三司制,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元朝的一省制,初期宰相集体议事制利于加强皇权,但后期宰相专权乱政严重削弱了元朝统治,为明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埋下了隐患。
(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标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后历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唐末坊市界限开始打破的基础上,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使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纸币交子的出现“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元朝黄道婆是著名棉纺织专家。制瓷业发展,以景德镇成为瓷都及元朝出现青花瓷最具代表性。海上丝路使外贸范围进一步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儒家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从世界本源角度解释儒学,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发展为新儒学——理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里程碑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但仍以雕版印刷为主;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运用于军事;以指南针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宋代二府三司制、转运使和通判;王安石变法(了解)。元朝中书省制、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土司制度(了解)。
2.经济上:坊市界限完全打破;瓦子;交子;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青花瓷产生。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郭守敬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和元曲;话本与传奇;文人画与风俗画;元杂剧。

六、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

【阶段特征综述】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建立内阁,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里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出现了使用雇佣的手工业工场。明清文化异彩纷呈,小说创作繁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并没能发展为改造封建专制社会的新路;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规律的创新和探究,进入“述而不作”的整理时期。面对世界向近代化迅速发展转型的大好时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中国与世界潮流的联系,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1)政治上:明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中叶,巡抚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钳制了思想,使官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开始居主导地位;明中后期以来,雇佣关系在江南一些地区和个别手工业中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业工场。江南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1581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白银开始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朝出于军事目的迁都北京,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帮兴起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流入中国。明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实行海禁政策,但明中期以后,有限度开放了海禁。清初是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大潮中走向衰落。
(3)思想文化上:面对程朱理学日渐被异化,明朝儒学大家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推动了理学进一步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的进步思潮出现,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下,昙花一现。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批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史实。在吸收融合了多个剧种基础上,在北京诞生了后来被誉为国粹的新剧种——京剧。
【重点识记内容】
1.政治上: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八股取士。
2.经济上: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的引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解);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制瓷业发展。
3.思想文化: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小说创作繁荣;文字狱;《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文人画;京剧。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