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易错点逐一提醒

2025-01-19 06:5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06人

1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少有单一知识点题,多数是前勾后连,牵扯几个知识点,但深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作对没问题。

2.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二至三个选择题),所以每组题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第一个思路就错了后面两题很可能也被带沟里了。

3.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所以呈现在你面前的大多是你没见过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的还是那些原理,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材料吓住。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4.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

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这条也适用综合题)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选择题材料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区域图(有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现,不给图,但考的是图),这种题,注意时间、空间,即我们常说的时空分布,勾画关键词,限定词,特别注意图例

另一种是统计图或统计表,这类题除找准关键词、限定词外,特别注意纵横坐标代表的意义和数量值,然后在分析时注意时间变化,而不是只注重空间变化。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高考有20%的分数比较难,别着急。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但第一组题可以改动答案,因为这组题是容易出错的,开始心浮气躁,错的概率大。其它也不是说不能改,如果你明显觉得错了该改。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一审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专业的术语转化为白话(你能懂的话);二审题干设问(画出关键词、限定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设问有关的选项)。

2.选择题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要慎选,可能是正确答案。

3.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想常识(这种题现在很少了)。做小区域题还真得需要钻点牛角,找与材料有关的选项,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4.平日的模拟题多用排除法,三同一不同选一不同,但高考题的水平多高呀,很少给你这样的机会,多用直选法,也就是找出与设问相关度最大的选项。但如果出现用排除法的题也不妨一用,如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词、新区域,往往排除三个最熟悉的选项,而选择最陌生的选项。选择题的最后一句话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往往在这里。当然,隐藏在设问中的限定词更重要

5.实在不会做的题就跳出来,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2016年某题目“与坡度有关而与海拔无关的是”,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选;降水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不选;水热状况都变了,植被肯定变化,不选;最后只能选最不熟悉的积雪厚度。

6.选择题做完抓紧涂卡,涂完检查一遍,以免出现涂错的情况,40分钟之内必须把与选择有关的工作全部干完。

7.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设问无关

2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下笔前的准备工作

读完了材料之后不要急于下笔写答案,在下笔做题之前先做四个工作:

一是找出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描述、分析、说明、提出等)

二是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特点、原因、意义、建议等);

三是找出设问中的限定词,以确定答题方向;

四是找出与该设问有关的图文信息(特别是图中信息),而不是所有信息。(各省市试卷例如北京卷、天津卷等都是一段材料后对应一个题干设问,感觉就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一堆材料分成不同的区块,与相关的设问一一对应)

统计近八年全国卷,行为动词有:

①简述(阐述):简单扼要叙述,根据材料罗列要点;

②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结果。  

③说明(解释):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其中原理、成因类相当于分析,规律特征类相当于简述

④推断(判断):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

⑤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⑥提出(指出):下一步准备怎么干,提出论点看法,提请考虑干什么。

平日考试还经常用到

⑦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⑧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这几年对这些行为动词的要求虽然比以前宽松了,但对于分析(必须有因果)、对比(两个方面都答)、评价(正反两方面)还是要特别注意的。

关键词最重要,主要有以下四类

1.特征(特点、差异、变化)。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简述”,思维含量最低,就是把图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据等高线判定地貌特征可以从“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的高低起伏”“各种地形的分布(此条只大范围地区用)”等方面答;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组织答案。差异就是对两地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变化就是对同一事象找出时间差异。

2.原因(条件、依据、理由、来源、区位优势、各自优势)。这些成因类的题,“依据”最好回答,把图文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论据表述出来即可;“原因”这个关键词考的最多,对应的关键词是分析或说明,必须有因果,有时还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时候是个得分点,分值再多的话结论也是得分点);“理由”介于依据和原因之间,有时是依据,有时是原因;“条件”类似于原因,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组织答案比原因简单些,与材料的相关性更大些,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条件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条件又分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位优势即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危害、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影响分不利影响(危害)和有利影响(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从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组织答案。高考题总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让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经济价值”“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注意答环境影响时捎带着说一下带来的次生灾害。

4.措施(办法、建议),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么干。模板有工程(技术)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意识措施。但高考题设问很细小,一般是让你从某一个方面往深处挖掘。

(二)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每答完一句空出两三个字的空隙再答下一句。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两个方面答题前缀上关键词。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注意是适当)。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不要忘了最后的结论,有很多时候结论是得分点。

再碎念几句:

1.对于平时大题易失分的同学,若总分8分,可分答5条。材料分析模板活用。区域题,最后要点真的凑不够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考虑,综合题想清楚原理大胆写,每个要点都有因有果,论证充分。千万别每个要点三个字五个字。认真读题,综合题材料都比较精炼,没一句废话,要将材料吃干榨尽,图及图例,有时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2.大题答完后感觉答的不理想时,仔细看一下图例,图例中没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得分点。

3.两个选修题就答环境保护,除非连读三遍材料还是一点也不懂,可以尝试答旅游地理。一旦选择就不要更改,千万别答了三行了,一看答不下去了,再用笔划掉选择另一个题目。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所以碰到世界地理的题应该先把七大洲轮廓图用几何图形画出来,考小图想大图。 

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三)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设问:找出行为动词,关键词,限定词,注意限定词有时好几个,而这几个方面正是答题的方向。通过题目中的问题,先将材料吃干榨尽,找出与本问题相关图文信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每个要点二句话。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全部用上,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