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考查要点:
近年来,新高考卷和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且小说的考查离不开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关键词,设题基本围绕关键词进行。
(1)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
(2)情节结构:探究情节安排及结构特点;
(3)环境描写: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点及作用
(4)主题主旨: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5)语言特点: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主观题答题思路梳理
一 整体思路——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
2.草稿意识。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美,得分高。
3.术语意识。每种题型设问不同,答题的模板存在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用术语作答,体现出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专业性。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二 具备读文读题能力
读文能力
要有文体意识 学会整体阅读 读通前后逻辑 明晰基本手法
读题能力:
摆脱思维定式 读清题干构成 梳理逻辑层次 创建答题框架
三 熟记题型答题模板
【考点一:环境】
一、环境类题目常考题型:
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概括环境的特点
【答题模板:(1)手法 (2)特点 】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题思路】:指出手法+简析运用+分析作用
二 、环境类题目常用术语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故事气氛;
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深化作品主题; 6. 暗示社会环境 。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描写手法知识点梳理:
①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②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③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三 环境题型答题样例:
例1【2019·新课标Ⅱ卷《小步舞 [法]莫泊桑】T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变式考法】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题干要求分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
例2【2022·浙江卷《逛》】T13. 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变式考法】
画线①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
画线②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解析】题目灵活,注意审题。分析环境描写:一是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二是在对比中分析艺术效果。两处的艺术效果从对比中看出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精神品质,以此深化小说主题。
【考点二:情节】
一、情节类题目常考题型:
常见题型:概括梳理情节、分析情节作用、分析线索作用,分析情节特点、探究情节合理性;
新式题型:探究情节合理性,分析情节如何起波澜,情节如何紧凑,分析线索作用如何体现。
1.小说第一段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②情节上: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③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④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⑤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例略)
2.小说中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②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③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④情节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例略)
3.小说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是高频题)
①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②情节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④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⑤读者上:指出类型,并点明好处。
【解析】小说结尾是高频考点。常见结尾知识点补充:①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②以景结情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③留白式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④悲剧结尾: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令读者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⑤喜剧式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二 、情节类题目常用术语
情节的作用:
n开头作用:
(1)一般开头:
²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²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²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²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3)设疑法(悬念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激起阅读兴趣;揭示小说的主题
(4)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n结尾作用:
基本作用:
①总括全文,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②表现人物;③(揭示、突出、升华、深化、暗示)主旨;卒章显志。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 式结局(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戏剧化效果,增添曲折性,可读性。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写景结尾: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n补叙作用:
①情节结构上:对(上文)……情节进行照应、解释、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②人物形象上:……③主旨上:……
④艺术效果上:增添文章的曲折性,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三)情节的叙述
1.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推理、判断与评价。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叙述人所闻和感觉的限制,更灵活、自由、广泛地表现生活。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三 情节类题型答题样例:
例2014年高考《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以上是基本套路题,高考题不会出得如此简单,会有些反套路倾向。如:小说的某一情节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答题方向: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读者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