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哪怕足不出户,在社交软件上就可以随手转发祝福语。
而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美好词汇中,“阖家团圆”、“合家欢乐”这两类词语出现的频率尤其高。
“阖”跟“合”是同音字,也经常在差不多的场合中被使用,那么“阖家”和“合家”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是否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祝福的时候若是搞混了用法,可就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真正说起来,这两个字不仅发音相同,追溯起历史渊源也都很久远,并有一定的“蜕变”历程。
“合”这个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全字像为“器皿有盖相合”,后世虽然在笔画上发生过变化。
最终简化成了如今的字形,但文字学专家们仍然认为这个字最早就是一个象形文字。
“合”如今的字体作为一个上下结构,同样可以拆分成一个盖子和一个器皿。
流传使用至今,再简化也没有省略去它最初的意义。
当然后来随着日常使用,它也被认为是器物和盖子的合体,有了“整体”的意义,这样一来,今天我们用“合家团圆”、“珠联璧合”这样的词语来表达祝福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阖”字的出现略晚于“合”,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最早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带有象形意味的上下结构的字体。
其中,“人”的形象在上面,“门”的形象在下面,此时这个字的含义为离开家并把门关上的意思,也就是“闭户”、“关闭”。
后来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很多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发生了变化。金文时期,“阖”字就是典型的写法和内涵都发生变动的例子。
此时字体已成半包围结构,“门”也成了外部的偏旁,而门里面的结构则是有一个人和一锅饭的形象。意义也就随之变化成了从外面回到家里,大家一起团聚吃饭。
从“离家”到“回家”,从外出远走到团圆吃饭,“阖”字才具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笔画和意思。
如今两个字都经常出现在各种传统节日的祝福语中,虽然表面看起来含义区别不大,但是在平日里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使用的对象和场合。
“阖”与“合”在祝福中的分辨
首先是“合家”这个词,它突出的意义是团圆,象征着一家人围坐一桌团团圆圆的温馨和谐。因此给朋友送祝福时,我们经常使用“合家团圆”。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庭过春节的时候并不是以一家几口为单位,而是整个家族聚在一起,不同辈分的人聚在一起,座次、称呼等方面都有讲究。
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使用“阖家团圆”,来表示对整个家族的一种祝福,而“合家”在这时候就会显得很单薄,所以不合适。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家》里的高公馆,上上下下等级森严人数众多,“合家”很难撑起这种场面,节庆时便应该使用“阖家团圆”来助兴。
也正是因为“阖家团圆”所涵括的范围更广,程度更加深刻,在新闻联播和春节联欢晚会这种较为正式隆重的场合,基本上都是以使用“阖家”为主。
在全国统一的高考语文的阅卷规范中,也一般是以“阖”字为准。
再者,大多数企业和单位在年底通常也会使用“阖家欢乐”来作为一个年度总结最后的祝福语。
因此说“阖家”是更容易被官方和上级认可的说法,如果过年想要祝福领导和长辈,使用“阖家”也会更得体更有礼貌。
同样,假如你收到了“阖家欢乐”的祝福,也就说明你在送祝福的人心中是被重视和尊敬的。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合家欢乐”的说法可以被彻底抛弃,如果是平辈的朋友同学之间,或者是跟邻居碰面后口头祝福,使用“合家欢乐”就是合适的。
尽管不是最隆重的祝福方式,却显得更加平易近人,简单温馨,同时也更具有人情味,借着喜气洋洋的日子在不经意间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阖”与“合”的区分有必要吗?
2002年,标准化汉语和汉字的制定机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累计收录了388对异形词,异形词也就是字音和字义相同,但是书写起来不同的字。
其中“阖家”和“合家”,从汉语词语角度来说,也通常被认为是一对“异形词”。
那么这时,很多人就提出来了:既然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还有必要区别使用吗?抓着这种细节抠来抠去,就像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似的,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吧。
可是,尽管汉字使用有规范,但这种规范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约定俗成。
我们在前面分析了两个字的渊源和演变过程,也列举了种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范例,其实这都属于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而在这种传承与使用的交互之间,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约定俗成。
倘若一味追求方便快捷而随意使用同音字,甚至彻底摒弃对某一个字的使用,也就等于是彻底忽视了这个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那么文字学的研究是不是也没有意义?考据历史和传统文化也均是空谈吗?长此以往,谈何培育人的文化素养呢?
因而是“阖”还是“合”的讨论,不仅是一个同我们的节日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与此同时也是一个走近传统、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