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要求
1.紧扣中心论点选择论据。
2.材料要准确无误。
3.论据丰富多样。
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亮明观点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呢?
首先,要广泛积累论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议论文写作同样如此,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素材的积累。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生活中的事例、历史故事、新闻事件等;道理论据包括名人言论、古代诗文、自然科学原理等。
同学们在积累议论文素材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论据的分类。
最常见的素材积累途径是阅读,除此之外,平时观看影视剧,如果发现好的事例、好的言论,也可以进行积累。
其次,要认真选择论据。议论文写作,没有论据是绝对不行的;可有了论据,如果不加选择乱用,同样不行。
那么,如何选择论据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紧扣论点选论据。也就是说,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一定要与论点紧密联系,能用来证明论点,而不是仅仅与话题有关。
二是认真考证选论据。论述过程中的言之有据,不仅仅是指要有论据,更指所选论据要真实可信。特别是引用新闻、名人故事、名人言论、历史资料、各种统计数据时,一定要谨慎。考场写作,无法查证时,那就选自己能确定无误或基本无误的论据,切忌胡编乱造。
三是反复对比选论据。同一论点,可以用不同的论据进行论证。如果在论述前,你发现自己可用的论据非常多,这时就可反复对比一下,把那些相对精彩的论据挑选出来,择优选用。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论据的搭配,争取做到: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既有正面论据,也有反面论据;既有经典论据,也有时鲜论据。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内容更丰富,更令人信服。
最后,要灵活运用论据。一是两类论据最好交替使用,这段列举事实,下一段引用名人言论,相互配合。最好不要某一类型论据扎堆使用,更不要全篇只用一种类型的论据。二是运用论据时,可巧妙组合,让论据与论据之间形成对比关系、递进关系。三是要注意论据的详略。议论文不是记叙文,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切忌像写记叙文那样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记叙,而应概括引用。
范文展示
谈诚信
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薛瑄说:“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这些名人之语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诚信是多么重要。
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认为,诚信固然重要,但偶尔一两次不讲诚信,撒一个小谎,无伤大雅。
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在我看来,讲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一旦你突破这条底线,有了第一次不诚信的行为,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不少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消费者的不法者在东窗事发后,都曾痛哭流涕地忏悔,当初不该一时糊涂,见利忘义,迈出不讲诚信的第一步,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是呀,这些人如果一开始就能把诚信视作自己的眼睛,小心呵护,绝不动任何歪心思,那么他们还会一步一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又不是商人,在工作、生活中偶尔撒一回谎,天塌不下来。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谎言往往需要用十个谎言来掩饰,你一旦撒谎,就会时时刻刻担心这个谎言被戳穿,担心自己的失信行为被人发现。此时,你的内心该有多煎熬?你还能生活得从容,睡得安稳吗?倘若真的被人识破你的伎俩,你的个人信用度就会因此而受损,要想再赢得别人的信任,就很难。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表里如一,信守承诺,就会受人尊敬;口蜜腹剑,偷奸耍滑,就会为人所不齿。一个真正讲诚信的人,绝不会为了一时之需,有意去突破诚信底线,就算一不小心做了不诚信的事,也会马上道歉并改正。那么多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经历风风雨雨而不倒,靠的就是“诚信”二字。
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失信的事,最好一次都不要干!
点评
这篇文章首先借助名言引出“诚信”话题,然后通过评议生活现象给出中心论点:“讲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论据,摆事实,讲道理,多角度论证观点;最后引用名言,发出倡议。整篇文章观点鲜明,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人人都应有“先忧后乐”思想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充满了济世情怀,令天下人为之动容。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先忧后乐”思想本应人人赞之、学之,但有不少人认为,范仲淹这番话说的是为官之道,与老百姓关联不大,普通人无须“先忧后乐”。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一方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它的本质是一种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与个人身份并没有直接关联。无论是谁,身居高位也好,处于社会底层也好,都应努力追求这种精神和情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是国家的一分子、社会的一成员,你就应该努力去成为有“先忧后乐”胸襟的人,而不是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另一方面,人的社会身份总是在不断变换。今天,你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明天就有可能成为执政一方的官员。不论是古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今天的公务员招录,都是最好的证明。分析古今那些廉洁从政、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了“先忧后乐”思想的熏陶,正因为心中埋下了“先忧后乐”的种子,所以走上仕途后,才能心忧苍生,鞠躬尽瘁。从范仲淹到海瑞,从周恩来到朱德,从焦裕禄到孔繁森……莫不如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先忧后乐”思想,争做“先忧后乐”之人,就显得太有必要了。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先忧后乐”者变多了,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民族才会越来越伟大。试想,如果没有钱学森、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的“先忧后乐”,我们的“两弹一星”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黄文秀等扶贫干部们的“先忧后乐”,我们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
所以我要说,每个人都应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刻在心里,争做“先忧后乐”之人。
点评
文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篇,引出“普通人无须“先忧后乐””的观点,然后笔锋一转,表示反对;接着,分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亮出观点,结束全文。论证过程中,或引用,或举例,正反对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令人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