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述视角知识提要及例证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心理活动甚至人物的评价等,叙述者都无所不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整体上采用全知视角;《边城》一文中,边城茶峒的外部环境等叙述,采用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虽然所知有限,但叙述更有悬念,也更加真实。限知视角,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两种。《祝福》中限知视角主要有:①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开篇和结尾“我”的限知视角,叙述故事,增加真实性;②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中间祥林嫂的命运遭际,由祥林嫂、鲁镇人、卫婆子、四婶、四叔及柳妈的限知视角来完成。
3.全知限知交融
小说创作中更多的是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自然切换。如《边城》,全知视角叙述者眼中的翠翠美丽纯情,“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限制视角外公眼中的翠翠如同已经逝去的女儿一般,不由得一直忧心于她的未来。
4.多角度叙事
多角度叙事,就是同一个故事,不同角色讲,不同角度讲。多角度叙事,需要多次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多个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体现的是多个视角的语调和语气,多个视角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等。
多角度叙事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叠加互补式——多个叙事对象,互相补白,形成叠加。叠加互补,往往使得情节丰满,完整清晰。如《祝福》一文中有关祥林嫂的“死”,短工说是“穷死的”,四叔说是“谬种”,“我”愤激沉痛之言是“无聊生者不生”。中间主体部分是回忆有关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叠加互补叙述。这是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四婶、柳妈、卫老婆子等多视角的第三人称叠加互补式叙事。第二类是聚焦对立式——同一事件,但对事件的看法却多人各执一词,因而真相纷纭难明。如黛玉眼中的宝玉,与王夫人口中的宝玉,与叙述者笔下《西江月》中的宝玉等,就构成了一种聚焦对立式的多角度叙事。第三类是视角变化式——同一事件叙述之中,叙述视角不断变化,故事循序渐进。如视角变化式,《促织》一文中儿子由人变成蟋蟀,再变回人,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人物的变化;《变形记》一文中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人物的变化,都是一种视角的变化。
(二)叙述人称知识提要及例证
1.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来叙述
第一种是“我”叙述自己的故事(叙述人与主人公同一)给读者“你”听。第二种是叙述人“我”叙述主人公“他”的故事给读者“你”听。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来叙述时,叙述人“我”、主人公“他”、读者“你”的三方面关系,与第三人称叙事同样都涉及“你”“我”“他”,但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叙述人“我”不出场;第一人称叙事中,叙述人“我”是出场的,不仅有自己个性化的情感特征,而且与主人公构成现实关系,真实感更加强烈。《孔乙己》一文中,前三段即表明成年叙述者第一人称“我”在讲述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前三段也与小说结尾的最后一段成人叙述者“我”的叙述形成对应。中间部分是十多岁的小伙计的叙述视角。开篇、结尾是成人叙述者“我”以回忆的形式,搭建的叙述框架。中间回忆部分,由成人视角改为当年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聚焦、叙事,就使得小说的叙述真实可信。《祝福》一文中,第一部分用的是作为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已经成了一个乞丐的祥林嫂。先是祥林嫂对我的“灵魂有无”之问,然后是她祝福前夜倒毙在雪地里。此处的“我”是叙述者也是故事中一个人物,叙述是从故事的参与者的角度进行的。这样的叙述,使得祥林嫂的悲剧更有真切感。
2.第三人称叙事,即叙述人叙述主人公“他”的故事
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限知视角。这时叙述人可以充满感情和倾向地叙事,如《平凡的世界》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也可以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达到一种纯“客观”的零度叙事,就仿佛“他”的故事是一种自动呈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整体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便于全方位展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各种幕前幕后的人和事。《变形记》一文用格里高尔作为视角叙事,叙事的焦点主要是在格里高尔这个人物的身上。通过他的眼光,来看他变成“大甲虫”后周围的一切人、物和事。《变形记》采用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也被称为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格里高尔的眼光来叙述。格里高尔的感知替代叙述者的感知,成为观察故事的叙述工具,成了叙述者小说写作的策略。此处格里高尔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相较于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更重视格里高尔内心经验的传达。此时的视角也主要局限于人物的意识,使读者产生幻觉、感同身受,仿佛自己正在经历格里高尔一样的“被异化”的事情,让我们感到“人变虫”这个巨大谎言中包含的“真实”。
3.第二人称“你”的角度叙事,即叙述人叙述主人公“你”的故事
这种角度的叙事,构成了一种作家“我”与读者“你”的对话关系,读者往往自觉地居于对话者“你”的位置,自觉地将自己与主人公等同起来,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二人称叙事小说。
关键能力:变换叙述视角、
人称的小说改编的一般策略
如何使上述的必备知识转化为变换叙述视角、人称的小说改编的关键能力,使必备知识程序化和策略化?可以遵循下面的操作步骤。
例:以《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变形记》等为文本,变换叙述视角、叙述人称,重新改编小说。
(一)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确定叙述视角
主题确定为深度揭示高俅对林冲的算计和迫害,以陆谦等限知视角为叙述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全知视角,如果把改编的主题确定为深度揭示高俅对林冲的算计和迫害,可以以陆谦或富安的视角,叙述追杀林冲前高俅与他们的密谋,叙述他们追杀至沧州时与管营、差拨在酒店的密谋,叙述他们追杀至草料场与管营等放火的密谋……步步紧逼,局局谋害。这个限知视角,虽说不能叙述出林冲买刀寻仇等表现复仇主题的情节,但确实更能表现“逼上梁山”的“逼”的主题。这个限知视角突出的主题,与以林冲为主的“逼上梁山”的“上”的主题不一样。
(二)确定叙述人后,选择合理的叙述情节
确定陆谦等为叙述人,合理的情节只能是几个密谋:陆谦等人来沧州前与高俅的密谋,追杀至沧州后与管营等密谋,草料场放火等谋害,山神庙前密谋拾得林冲几块尸骨。以陆谦等人的限知视角叙述,李小二偷听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林冲山神庙内偷听的细节就不能进入陆谦的叙述中了。
(三)确定叙述人后,叙述的语言要符合叙述人的口吻
确定叙述人是鲁四老爷后,鲁四老爷那种讲理学的老监生的口吻,就是鲁四老爷的叙述语言,是尤其要关注的地方。鲁四老爷讲理学,他内心深处认为背着婆婆偷着出来的祥林嫂违背“夫权”;他遵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认为祥林嫂再嫁又再寡,是“不干不净”的。鲁四老爷有知识,他面对无知无识的乡人说话时,又是懒得搭理的心理。因此,鲁四老爷与下人说话的口吻、评述事件的口吻,就常常是简短的“可恶”“然而”等说半句、留半句的之乎者也。
(四)确定叙述人后,叙述的语言要符合叙述人性格特征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改编,确定叙述人为华连卡后,就要在叙述中展示出华连卡那种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性格特征。此处,从语言特征而言,可能经常出现的像华连卡的口头禅,就有“哈哈哈”“啊上帝”“这太有趣了”等。行动特征,可能就会经常出现华连卡骑着自行车的镜头。外貌特征,可能就有华连卡时髦的穿着打扮,等等。
(五)从便于与读者交流,强化读者代入感的角度,选择第二人称
《祝福》中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叙述有关祥林嫂的故事。例如:你刚守寡不久,在家里看出婆婆有卖你为小叔子换聘礼的苗头,就下定了决心,终于偷着到了镇上做工了。因为是偷着出来的,又是新寡不久,你总是怀着天生有罪的心理,总是低着眉、顺着眼跟人说话……你今天终于扬眉吐气了,这不嘛,你今天终于到庙里捐了门槛。你以为你从此可以堂堂正正地端起祭祀祖先的祭品了。你大大咧咧地走向厨房,走向已经准备呈上供桌的鱼肉鲜果了。
这里的“你”是那位捐了门槛的小说主人公,也是这故事的叙述者,还是叙述者让你感同身受的这段文字的读者。
(六)从小说的真切感角度,选择第一人称叙事
《孔乙己》一文中,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成年的“我”以第一人称讲述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中间部分是十多岁的小伙计“我”在回忆孔乙己的故事;开篇、结尾的成人叙述者“我”,中间回忆部分的当年酒店小伙计的“我”,分别来叙述耳闻目睹的孔乙己的故事,给人真切的叙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