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4-11-23 15:3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86人

实词,即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常见实词数量多,存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词语运用现象,同一词语可能因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该考点题型灵活,有考查具体实词含义、词语现象(如一词多义)等


一、实词解释


1. 组词推断法

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词,最常用的就是组词法,即单音节(文言)→双音节(现代汉语)。

【例】未尝稍降辞色。

【解析】辞:言辞。(《送东阳马生序》)


2. 据形索义法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例】沙鸥翔集。

【解析】集:停息(《岳阳楼记》)。“集”字的甲骨文字形由“鳥”与“木”两个构件组成,造字本义当为:鸟栖止于树。


3. 字音推断法

即用“同音代替”的办法解释词义,大多数通假字音同字形不相同,可以据此联想解释。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解析】有:通“又”。(《〈论语〉十二章)


4. 成语推断法

根据成语中该字的意思可进行推知。

【例】今亡亦死。

【解析】根据成语“亡命天涯”可推知,此处“亡”意为“逃跑”。


5. 语境推断法

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应因文定义,即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例】其两膝相比者。

【解析】比:靠近。(《核舟记》)


6. 语法推断法

根据该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例】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犬:像狗一样,修饰“坐”,作状语。(《狼》)


7. 结构分析法

根据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判断。

【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幽香:散发清幽的香气。繁阴:形成浓密的绿荫。


8. 联系常识法

有些文言实词来源于古代文化常识,形成约定俗成的词义,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和年龄、时间等的特定称谓。

【例】黄发垂髫。

【解析】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桃花源记》)


9. 教材迁移法

联系教材中出现的义项,根据语境辨析确义。


二、划分句段


1.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句子大意。



2. 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1)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句子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

文言句式主谓结构居多,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可通过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句。

(3)找出标志性词语。

①句首发语词: “夫”“盖” “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于是”等词常用于句首,这些词语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

②句末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

③对话标志: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此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

(4)利用特殊虚词。

“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前应断句。

“之”作“主谓之间,破坏句子独立性”或作结构助词“的”解释时,“之”前后不断句。

(5)利用句子形式断句。

文言语法中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



3. 断句后,需结合句子的含义及文段内容再通读检查。



三、翻译句子


1. 留

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译。


2. 补

补写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流畅。补充部分一般加小括号。例如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语,应补上。

【例】去后乃至。

【解析】(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3. 删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实义,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等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

【解析】“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4. 调

如“……者……也”为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为“……是……”。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现象的特殊文言句式应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例】吾谁与归?

【解析】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翻译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