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是借助富有某种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作者借助那些与现实密切相符的事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将其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对这个思想情感“载体”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志。
一、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
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所托之物。像《红砖颂》,标题中的“红砖”便是所托之物,《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也是所托之物。但有的散文,题目不能提示所托之物的,我们也有办法找到它。如《荔枝蜜》,从题目中不能判断,但我们通过全文,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有荔枝树、荔枝蜜和蜜蜂,那么,这三个事物哪一个才是所托之物呢?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确定所托之物是蜜蜂。找准所托之物,这是我们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外形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如《红砖颂》第一段中的描写“泥家生的女”、“窑中长成人”,提示了砖平凡普通的身份;第二段中“一团黄泥”“一件朴素的黄袍”写出了红砖外形的纯朴;第三段中的“棱角分明”从外形写红砖的刚毅;“松又坚”、“脆又韧”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评价。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四段写到一株柳所处环境,在青海高原,寸木不生、有的是青石嶙峋的山峰,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第五段对一株柳的描写: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一株柳的品质:生命力顽强,与恶劣环境抗争精神。
三、仔细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红砖颂》的结尾,将红砖与砌砖工人融为一体,红砖与砌砖工人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红砖的品格正是砌砖工人的品格,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
四 分析文中对其他与之相关景物的描写,一般情况下是起对比衬托的作用。
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第八段写到家乡的灞河柳就是使之与青海高原一株柳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下来的不易,以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五 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如《白杨礼赞》;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结尾第九段,通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让我们对人生命运产生了联想和思考:当我们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我们应该如何呢?要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不抱怨,不屈服,充满希望与命运抗争。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今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储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平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干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有删改)
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2分)
2第③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2分)
4 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2分)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2分)
答案:
1(2分)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 (2分)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 (2分)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4 (2分)通过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
5 (2分)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当然,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一步步展示阅读步骤,是让你有依据可寻,有方法可求。希望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