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词多义的概念
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的“兵”就是这个意思。《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
3.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
⑤黄巢矶与白沙滩,只是闻名已胆寒。(《过黄巢矶》)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①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郑板桥《竹》)
②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⑤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⑥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对多义词进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