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一首诗,写尽读书心得,读懂受益无穷

2024-11-23 11: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48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其一》,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诗中的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董大原名董庭兰,据史书记载,他少年时期是一个浪荡子,不喜读书,四处闲逛。

把家业败光之后,不得不沦为乞丐,拿着一个破竹竿,端着一个破碗开始了乞讨的生涯。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到50岁,有一天他仰望天空,突然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乞讨终老吗?

我的人生就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

他决定痛改前非,不再游手好闲,50岁年纪的他开始发奋读书,习文写诗。

经过几年的努力,渐渐地有了一定的社会名气,与很多诗人成了好友,并且成为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家、琴师。

高适就是他的好友之一,在诗中鼓励并夸赞他,你到哪里都会交到新的朋友,天下的人都会认识你。

董大之所以能从一个落魄江湖的乞丐,华丽转身变成“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人,就是因为拾起了书本,开始读书。

所以自古以来读书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平台,反而充斥着各种“读书无用论”。

你我一个初中生,还不照样混得风生水起,比起一个本科生哪里差了?本科生还得在我手下打工呢!

相信这样的话大家听的已经很多了。

倒也不奇怪,在这个精神贫瘠,物欲横流的时代,成功的标准好像最终都指向金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没错,读书是为了黄金屋,但也不全是为了黄金屋,一个读书多的人,会看到更多读书的意义。

读书可以是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滋养自己的内在和灵魂,让你不知不觉中成长,不知不觉中觉悟,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也可以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比如伟人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这位踌躇满志的少年,心系天下,志在四方。

分享南宋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短短四句就讲清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好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等。

他一生从教50余年,弟子和门生遍布天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诗文大意可为:

这里有一个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它的水面光亮如一面镜子,天光云影倒映在水波里,来回不停地晃动。

这小小的池塘为何能够如此地清澈透亮呢?原来呀,是因为远处有一汪活水从它的源头不断地流过来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人借自然景色来谈看书的体会和心得,“半亩方塘”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它却如同一面镜子,澄澈明净。

蓝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都被池塘反映了出来,清晰可见,天上白云走,池中云也走。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非常的形象、生动。

就仿佛看见眼前,一汪明净透亮的池水,让人一读就有心情澄净,心胸开阔之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进一步开阔眼界,寻找方塘的源头,为什么池中的水会如此清澈明净呢?

原来啊,在不远处,有一汪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所以,池塘中的水才如此“清如许”。

从诗的字面上来看,写的完全是风景,但实际上说的却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同时也是教导学生们做人和修养的心得,坚诗读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就会变得耳聪目明,洞察秋毫。

就好比一杯浊水,想要变得清亮起来,偶尔注入一次干净的水,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持续地往里注入新水,这杯水才能变得明净透亮。

人也是一样,想要心思澄明,就需要不断地读书,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朱熹的这首诗,写清了读书的一个基本道理,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终生的事情。

不故步自封,不停滞不前,才能与时俱进,终身成长。

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行字,每一句话,都在无形之间给你带来能量。

在读书的过程之中,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所以说,朱熹的这首诗,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因为读懂之后,我们将受益一生。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人生的花就开在哪里!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