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B.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 君主集权的强化
3.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遂以(牛车)为常乘。”出现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4. 《隋书》记载:隋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全国共有890.7546万户,人口4601.9956万口,垦田5585.万顷。与20年前相比,户数增长2.5倍,人口增加5倍。这表明当时( )
A. 高产作物广泛传播 B.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D. 户籍制度臻于完善
5. 4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梵语知识匮乏,佛教学说被中国僧人所接受表现在:一方面通过随意的、遗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样改变了原样的中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国术语所增加的误导,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可用来说明,佛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
A. 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冲突 B. 被中国的僧人随意地误导
C. 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 D. 冲击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