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 )
时间 | 内容 |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 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 |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 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 |
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 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 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 |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 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 |
A. 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B.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
C. 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 D. 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太宗时期分到对地方州县两级进行监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之后临时差遣性质的监察官员变为常置,之后地方设节度使,伴随着节度使权力上升,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唐朝地方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B项正确;材料中分道对地方进行监察并非地方分权,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地方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排除A项;隋朝时期由州郡县三级改为郡县两级,但唐朝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体制,并非沿袭前代,排除C项;材料至体现了县作为基层机构稳定,但没有体现县一级机构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 )
A. 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 B. 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
C. 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D.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两次修改旧有的法律律令,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严苛刑法。这一做法客观上适应了北魏封建化的历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和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都是孝文帝的主观目的,排除A和B项;律令儒家化的历程从汉代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