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分析
高考诗歌阅读中,命题形式的考查有两种:一是单则诗歌赏析;二是双则诗歌赏析。单则诗歌赏析是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中考查最多的命题形式,而双则诗歌赏析命题形式的考查,与之相比被命题的次数相对比较少,但也不能疏忽此命题形式。
双则诗歌赏析的命题形式也分为两种:一是相同或相似题材同一作者的诗歌;二是相同或相似题材不同作者的诗歌。这种对比型诗歌赏析的命题形式,考查知识点的则侧重方向是让考生探究两则诗歌中意象或意境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这些意象或意境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是让考生分析其运用表达技巧和所表达情感的相同或不同之处。然而两则诗歌所传达情感的不同之处具有情感相似(即冷或暖的多重性)和情感相反的特点。下面列举两例,我来谈一下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不同作者相反情感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此诗歌阅读是2014年全国卷2的试题。这两则诗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是以客居他乡为题材且不同诗人的诗歌。再据所掌握的诗歌文体写作的手法体系,考生只需去研究诗人是如何运用的手法以及运用了何种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据注释1可知,韦庄诗人未在自己的故乡,应该处于漂泊的状态;据注释2可知,郭震诗人的定居点也不稳定,若稳定的话,其生卒年及生平肯定会有部分相关考证;再据郭诗的首联“几代生涯傍海涯”可知,郭震诗人也是漂泊在他乡。故考生可断定两则诗歌的诗人均是漂泊的状态。
据韦诗的尾联“惆怅”二字可知,诗人定是想传达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惆怅情怀。再据第9题的题干要求可知,两则诗歌的诗人生活状态是相似的,又要求考生回答这两首诗歌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故考生可大胆地判定两则诗歌的情感是相反的。“惆怅”的反义词是“喜悦”。那么,郭震诗的情感表达定有喜悦之情。
下面再看此两首诗是运用了何种手法来传达上述情感的。
韦诗:由首联的“惯”字可知,诗人习惯于客居他乡;再据颔联的“等闲”(寻常、平常)和“挥袂”(飘洒的样子)可知,诗人不在乎客居天涯。
在颈和尾联中,诗人给出了陡转性的心理状态。诗人因在客居他乡时做一故乡江南的梦,情感上出现了波动——梦醒后,诗人对着山月的情景生发了惆怅的情思。这与首颔两联的习惯、潇洒于他乡的心态大相径庭,很明显,这是诗人运用的衬托表现手法。
郭诗:由首联可知,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据颔联可知,诗人所客居之地是生机勃勃的。房子上生长着茂盛的芦花,也能说明此时季节不是冷天,有天然芦花庇荫,那是相当惬意的。
颈联的“笑说”二字可知,诗人在留宿他乡之所的夜晚因主人陪他聊天说笑,其心情是温暖愉悦的。这也能表明他乡之人是热情待客的,很自然诗人的内心是温暖的;尾联写月亮跟着船只也到家了,这不仅表明诗人内心的轻松状态,也能看出此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通过上述分析,第8和9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如下示例:
第8题
运用了衬托的方法。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第9题
韦诗:“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答出韦
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
相同作者相似情感
二、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春居杂兴二首
王禹偁
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同时点题“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
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
15.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此诗歌阅读是2020届“四月中旬六市联考”的模拟试题。这两则诗相对来说也比较浅显,是以春居为背景且相同诗人的诗歌。其一诗歌情感表达的相对比较隐晦,但其二诗歌的情感表达却比较直接。因此,考生可首先赏析其二。据诗歌标题可知,诗人是在春天没事时,写几句诗,以吐内心的不快。又据注释可知,诗人是在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的情况下来表述心扉的。再据第15题题干要求中“责问”二字,考生可知诗人内心应该是相当不好受的,即两首诗歌的情感为冷色调。至于诗人内心是如何不好受的,我们来看一下诗歌内容。
先看其二。首联,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春云变化不定的形态。诗人既然把春云比作兽、禽,考生再结合诗人被贬的背景,可得出诗人把“春云变化不定的险恶”比喻成“官场不定的险恶”的结论。
颈联一个反问:“谁说无心之人能融合在这春云变化不定之中啊?”,这说明诗人难以融入官场。再据尾联的“小人心”可知,诗人很有可能被奸佞之之人所诬陷和排挤。据“亦”字和颈联的反问可知,诗人内心对当时的时局及时局中的小人是充满着憎恶和谴责的。
再看其一。由其二分析的情感可知,其一的情感不会与之相反,只能相似。(此为冷色调情感的多重性。)
其一的首颔两联写在春日的照射下,两株桃杏树的影子映着居所旁的篱笆,好像在妆点自己的家。这看着诗人是有桃杏相伴,但好像是春天给诗人的一种施舍,我们理解起来心里难以有赏春的感触。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颈联和尾联给出了原因。
颈联的一个疑问:什么事情导致的院里容不得春风的存在呢?尾联给出了答案:春风惊走了莺鸟,吹落了枝头上的花瓣。俗话说:“最怕春日有花落。”,那么诗人看到了此景象,内心不免有些哀伤。再据诗人本身也只有桃杏之花陪伴,即便是因为春风导致花瓣的陨落,再加上诗人被贬的愤懑,其内心的那种说不出来的落寞与哀伤倾泻而出。
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比喻、比拟、借景抒情等。
通过上述分析,第14和15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如下示例:
第14题
选C项。第二首诗的题旨为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第15题
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哀伤。诗人的责问表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凉。
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
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小人如"春风”“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权术,致使自己壮志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