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解 说 | |
特点 | 酬赠应和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 |
鉴 赏 思 路 | 形式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赠”“奉和”“酬”“酬赠”“答”“见赠”等字。 |
把握情感 |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和答谢; | |
②借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 ||
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 ||
体味技巧 | (1)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比兴之外的深意。 | |
(2)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等。 | ||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 ||
链接教材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咏 物 言 志 诗
内容 | 解 说 | ||
特点 | 咏物言志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思路:物——情 物——理。 | ||
鉴 赏 思 路 | 形式标志 | 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 |
常见物象 | 如松、竹、梅、桃花、荷、芳草等; 如精卫、凤凰、杜鹃、鸿鹄、鸳鸯、鸢、乌鸦、虎、鹧鸪等。 | ||
代表诗人 | 于谦、欧阳修、李商隐等。 | ||
分析角度 |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
把握物的特点 | 咏物诗,要求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所以鉴赏时须认真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 ||
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A、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 |
B、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 |||
C、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 |||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 |||
语言特点 | 绘形绘色,逼真传神。 | ||
写作技巧 | 或拟人,或比喻,或象征,或对比,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 ||
鉴赏步骤 | ①“读清”全诗; | ||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 |||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 |||
示例 |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
解说 |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