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学者苏秉琦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 )
A.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B.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多元一体进程加快 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先秦时期许多言论围绕“治国理政”展开。下列言论表明( )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
A.君主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 B.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C.原始社会禅让传统被废除 D.行政中枢的权力受到削弱
3.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造成了“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为此,东晋政府实行( )
A.编户齐民 B.大索貌阅 C.三长制 D.土断
4.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该思想( )
A.利于统治者进一步控制百姓 B.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D.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5.1289年,意大利人若望·孟高维诺奉教皇之命来到中国,于数年后抵达元大都,受到了元朝皇帝的接见。他在大都传教十几年,大约有6000多人受洗入教。若望·孟高维诺在华期间可能看到( )
①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②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③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④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瓷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近代中国与列强签署的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与其出自同一时期条款的是( )
A.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 B.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C.中国向英国赔偿损失2100万银元 D.禁止华北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