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的消弭代际认知上的分歧。(以设问自问自答引出论点)
让隔阂泯于理性(52.5分)
作家龙应台有言:“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的确,上一代与下一代行走于同一条路上,但处境节点不同,所经历的不同,导致了狭隘与偏颇。代际矛盾由此而生。那么,这一代际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如果可以解决,那么解决之道在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敞开心扉,互诉心声,树理性认知之光,于代际间和谐共往,代际矛盾自然消失。
年轻一代有着“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傲气,年长一代有着“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骨气。但应该明白,凌驾于这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的智者与勇者,而此智勇之辈并无代际区分,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彼此理性对待,摒除狭隘与偏颇,是多代共进的前提。
于上一代而言,面临着越来越频繁的隔阂,应怀揣包容与欣赏之心。青年们追求的是青年所认为的潮流,对于这代代皆有的潮流予以“庸俗”之评显然过激。每代人皆有每代人的年轻,它是恣肆的资本。在这网络纵横的时代,网络游戏、线上聊天是青年的娱乐行径,它作为放松心情、与友交际的行为显然是上一代人所不认可的。人们常认为这是消磨时间的陋行,殊不知是城市化使人现实距离拉长的原因。倘若理性对待,互相理解,此行亦不会遭其厌弃,狭隘亦不复存在。
而于下一代,更多的、更重要的是心怀敬仰尊敬。面对上一代的质疑与评断,不应无礼顶撞,不然只会使代际关系破裂。孔鲤面对孔子的教导与训诫,他依己之境提出想法,博得孔子理解。成上下一同之境,是代际关系处理的成功案例。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认知更应摒除偏颇,互相以理性对待,提出想法,隔阂自然消却,尘拂亦会镜明。
上一代与下一代虽然处境不同,亦有隔阂,但沿路走下去,所领略的却是同样的风景。上一代以己之力,推时代之流,毫不掩饰地追逐时代的心;而下一代又渴望时代的一切,不愿成为弃子,于天地一隅独自缄默。登山临顶,乞丐凌天,如此盛景亦需代际关系的合理处理。于内心语出,彼此包容与谦逊尊敬,化隔阂而立于时代之巅,为社会进步共发光,任矛盾翩跹,终不负勇往。
愿代与代之间理性的情感密码暗暗浮动,像巷弄里看不见的花香一般余韵流长。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有“契约精神”,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也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究“人情”,没有人情味的社会是冷漠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很重要。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首段写法]
孟子有语:“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诚哉斯言,规矩的本质是对契约的遵守,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要有契约精神,否则无以成方圆。也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究“人情”,没有人情味的社会是冷漠的。那么,“契约精神”和“人情味”究竟孰轻孰重呢?当我们必须二选一时,究竟如如何抉择呢?答案显而易见。“人情味”固然重要,但“契约精神”更重要;人与人之间只有遵守契约精神,凡事按规矩行事,人际关系才会正常,社会才会和谐,文明才能进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我们也会发现《中国诗词大会》走出了象牙塔,打破了诗词是文人专属把玩的边界,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让诗词服务于现实生活。如用集体智慧给陕西绥德石狮子取名字,用集体智慧给浙江湖州“湖笔”取名字,等等,真正使诗词和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教育部曾如此评价《中国诗词大会》:“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新时代的精神之钙
【首段写法】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远古至今,历史见证了无数繁荣文化的覆灭,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唯华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绝?答案显而易见,唯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文化之长河才能汇入新鲜的支流,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