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题答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2024-11-23 11:2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30人
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题是历史考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辨析、归纳、概括和提炼能力。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实质,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其次,要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对于特点类材料题,学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的细节和重点,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实质。阅读材料时,可以边读边用笔划出重点,或者在草稿纸上简要记录要点,以便更好地进行答题。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特点类材料题通常会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在分析材料时,可以从历史背景、原因、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推理。
3.把握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背景和原因。特点类材料题通常会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背景和原因的理解,因此,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这些背景和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4.提炼答案要点,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特点类材料题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答案要点,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先列出要点,再展开论述,注意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同时保持语言简洁明了。
二、答题模板

在解答特点类材料题时,学生可以遵循以下模板进行作答:

1.时代性:在解答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特点题时,要首先考虑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以及该事件或现象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例如,如果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学生需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氛围等。
2.地域性: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区域有关。在答题时,学生需要考虑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具体地点和区域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该事件或现象的影响。例如,如果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学生需要分析地理位置(如黄河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等)和气候条件(如季风气候、热带气候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性质或属性:此部分主要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在性质和属性,并能够对其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例如,如果考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学生可以从选拔方式(如通过考试选拔)、考试内容(如四书五经等)以及选拔结果(如选拔出来的人才对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4.程度性:此部分主要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具体程度和范围,并能够对其做出合理的描述和分析。例如,如果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学生需要从发展速度(如发展的快慢)、发展规模(如资本投入的大小)以及发展阶段(如初创期、成长期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5.内容与过程:此部分主要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细节,并能够对其做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例如,如果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长城修建,学生需要从修建背景(如为了防御外敌)、修建过程(如修建的时间、人力投入等)以及修建结果(如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6.影响与作用:此部分主要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和作用。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和作用,并能够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例如,如果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学生需要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对后世的影响(如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7.与此相应的经验教训:此部分主要考查从历史事件或现象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教训,并能够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阐述。例如,如果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需要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如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内容(如开放政策、市场经济等)以及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如开放与稳定的平衡、改革与保守的斗争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高考真题及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乡村社会一直比较稳定。但是,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度解体和乡村政治腐败等现象。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分割中国领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破坏了中国乡村手工业基础,导致乡村经济难以发展。同时,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使中国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崩溃。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废除科举制度,而读书人也不愿走科举之路。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留学潮的出现,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开始发生改变。同时,清末新政还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开展,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各县开始进行乡村自治试点。随着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开始发生改变。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乡村社会逐渐从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状态转型。同时随着现代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乡村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化为线索,通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变化及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学生需要从中提取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变化及原因,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材料分析能力。同时,本题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回答本题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变化:宗法制度解体和乡村政治腐败、乡村手工业基础的破坏和经济发展困难、价值观念崩溃和文化生态改变、地方自治和乡村自治试点、政治生态变化以及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和发展等。

2.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列强侵略和资本输出、西方文化的冲击、清政府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堂和留学潮的出现、清末新政推动地方自治和立宪运动、现代西洋医学的传入和推广等。

3.注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避免过度解读或偏离主题。


【答案】

根据上述材料,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变化包括:乡村政治腐败和宗法制度解体;乡村手工业基础的破坏和乡村经济发展困难;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崩溃;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留学潮的出现,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地方自治和乡村自治试点的开展,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乡村社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状态转型;现代西洋医学的传入和推广,改善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

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手工业基础;西方文化的冲击,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生态;清政府实施“新政”,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的变化;新式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