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命题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
散文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散文分类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
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3.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第一第二人称叙述成为“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成文“全知视角”)
4.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或段落开头: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4.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1.升华感情;2.深化主题;3.总结上文;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准确解题
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可分点作答。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分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感情、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三、表达技巧类试题
常见题型:赏析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分析某句话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
答题要点: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
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
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
四、要求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试题
答题要点: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是对人物、主题的烘托作用;
三是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答题提示:答案要考虑四点: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
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
三与结尾是否照应;
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
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六、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
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用意要考虑三点: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
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七、个性解读类题目
答题提示:用原文的语句或思想内涵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认识概括作答。
答题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八、答题语言规则
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要简:不要啰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要通:不要有语病
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
答题术语积累(不限于散文)
反映诗文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明贬实褒
反映作者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诗文语言特色的词语: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文章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诗文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 、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诗文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些答题术语能让你的答案看上去更为精准、专业,从而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